白杨礼赞教案3篇

宋佳1152 分享 时间:

  教案是每个老师上课必备的讲课材料,但一份好的教案,也能决定一堂课的质量。如何备好教案呢?以下文章“《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由小编为大家收集了白杨礼赞教案,希望你们能喜欢。

  白杨礼赞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学习象征手法;

  2、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

  象征手法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认识白杨:看一看白杨树,查一查白杨树的相关资料。

  2、了解作者:查找茅盾介绍和《白杨礼赞》的写作背景。

  二、导入新课

  1、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白杨树是极易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公路旁都有它的身影。(多媒体再现白杨画卷,配以舒缓的背景音乐)。这些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优美、宁静……

  但是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多媒体播放西北高原的视频,配以苍劲、粗犷的锁呐《黄土情》)。

  2、检查预习

  学生之间交流作者资料,教师加以补充、提炼,多媒体出示茅盾的照片,简介及写作背景介绍。

  三、解读文本

  1、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1)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听读中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

  高原风景图白杨特写图物人联想图

  (2)你是否感受到了属于黄土地属于白杨树的另一种类?那是一种怎样的树?

  用“白杨树是的树”的句式表达。

  如“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是质朴、坚强的树”

  “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

  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给予朗读指导,(即:把握基调,读出感受,读准节奏)

  (2)学生配乐朗读,其它同学就三个方面给予评价。

  (3)在同学们的朗读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在气质

  3、寻读课文,品味美点

  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动、富于表现力。

  把它们摘录下来,并且谈一谈你的理由,(先在小组内交流,每组选一个代表小组发言,最后把大家的回答加以整理,做成《白杨》一课词语积累的卡片)。

  教师为学生品味语言进行方法指导。如删一删、换一换、比一比等。

  并对其回答做出补充和完善。

  4、精读语段,探究主旨

  《白杨》所赞美的并不仅是白杨树,本文深刻的主旨,集中表现在第六自然段,精读这一语段,说说白杨有什么象征意义?

  理解象征手法关键在于找出象征本体和象征对象之间的联系。白杨树与农民、哨兵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精神之间的联系在于什么?假如你是老师,你将如何为学生理解象征搭建一座桥梁。(多媒体同步出示,白杨树、农民、哨兵等图片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其相似点)

  [学生间互学互教,使学生由消极、被动、机械的听众转变为积极、自主、富有创造性的参与者,并促进其深刻牢固的掌握知识。]

  四、对话文本

  1、与文本对话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

  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写“楠木”,你觉得多余吗?为什么?

  2、与作者对话

  有人说文章第5小节,对白杨树的形象的描写,语言太过平实,没有一般的写景散文生动,甚至有一些词语单调地重复“……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也像加过人工似的。”

  你是怎样看的?你是否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白杨树的形象描绘出来?

  讨论交流:表现朴素的事物,是否也要用朴素的语言?

  [此问题重在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思辨的思维品质,不强调答案的统一。]

  3、与心灵对话

  在你身边是否有一些和白杨树一样平凡的普通人,你是否也能发现他们身上的美?

  在你心中,美的标准是什么?(不需要给美下定义,只要谈出你对美独到的认识)

  如:心灵善良是一种美

  朴素是一种美

  妈妈劳碌的身影是一种美

  孩子纯真的笑容是一种美

  ……

  五、链接生活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它不仅是文学创作的手法,而且在艺术生活中也广泛运用。

  多媒体出示:象征运用欣赏(一):多媒体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年大庆平面广告的图片,并配以评析的文字。

  象征运用欣赏(二):鲍金的油画《五种感觉》配以评析的文字。

  象征运用(拓展练习):多媒体出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标。

  查阅相关资料,谈一谈你对会标图像及象征意义的理解。

  六、推荐阅读

  1、比较阅读《白杨》

  思考:这一篇文章突出了白杨树怎样的形象特征?作者又借此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相关阅读:《白杨》姐妹篇《风景谈》

  多媒体出示《风景谈》内容简介,具体内容可查阅茅盾作品及研究的网站。

  白杨礼赞教案二

  教学目标:

  1.在学过比喻的基础上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体会排比、反问的修辞效果,初步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2.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为捍卫党、捍卫社会主义与一切邪恶势力作斗争,同时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的字与词。

  “垠、砥、恹、虬、娑、楠、欣”等字的读音与写法。

  教学难点:

  掌握以下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妙手偶得、锤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欲睡、倔强、参天、不折不挠、伟岸、朴质、挺拔、宛然、纵横决荡、秀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题。

  这一单元是散文单元,学习这个单元,不但要掌握课文内容,要更学习阅读散文的方法并掌握散文的特点。

  这个单元的第一课是《白杨礼赞》。

  板书课题及作者。

  提问:前面,我们学过茅盾的一篇什么文章?(学生:《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是说明文。)茅盾原来叫什么名字?出生在哪个省?他的代表作品有哪些?请一同学上黑板写。(学生: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省桐乡县,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茅盾逝世后,党中央给予他“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指名学生读注释①。明确: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为了歌颂抗日根据地的人民。

  课文题目中的“礼赞”是什么意思?“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作者写作目的和课文题目似乎是两码事,其实不是,为什么?

  交代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的重庆,当时,蒋介石积极fangong消极抗日。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和解放区进行疯狂“扫荡”。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动群众,壮大抗日力量。1940年5月,茅盾在延安参观访问,在鲁迅艺术学院讲学。10月和董必武同志从延安到重庆。这期间,茅盾耳闻目睹在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沸腾生活,体验到抗日军民质朴、刚强、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精神,受到极大的鼓舞,对民族解放的光明前途充满信心,满怀激情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通读课文。

  1.听录音朗读(或教师朗读)。

  (1)初步了解全文大意。

  (2)划出个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看课本上的词语注释,结合原文语境理解。查字典,给预习提示中的加点字注音。

  3.轻声自读课文,分段。

  4.讨论分段,概括如下:(板书)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点题,我赞美白杨树。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描写西北高原的雄壮景观,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具体描写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第8~9自然段)总结全文,高声赞美白杨树。

  (三)逐段讲读研讨。

  1.第一部分。

  (1)第一部分与题目的关系。

  开门见山,满怀激情,点明题意,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2)第一部分与下文的关系。

  提挚全文。

  2.第二部分。

  (1)朗读(2~4自然段),要求找准下面内容的词语:黄土高原特点;见到黄土高原的感觉;见到白杨树时情绪的变化。

  特点: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感觉:雄壮;伟大;单调;

  情绪:恹恹欲睡;惊奇地叫了一声。

  (2)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①从白杨树的角度考虑,它与黄土高原有什么联系?②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角度思考,黄土高原的环境暗示了什么?

  明确:①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雄壮”“伟大”的背景,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②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暗示北方农民生长的环境,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做铺垫。

  3.第三部分。

  (1)默读第5自然段,根据提示(幻灯或板书)列出描写提纲。(划线处由学生填写)

  注:划线处空出,由学生填写。

  第6自然段小结上段描写,用“决不是”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极普通”即平凡。

  4.第四部分。

  (1)朗读第7自然段。

  作者承第三部分(5、6自然段)对白杨树描写之后,紧接着对它进行抒情性评论。

  问:具体评论些什么?采用什么手法?(边研讨边板书)

  作者赞美白杨树是“伟丈夫”,由树及人,一连用四个“难道……?”的句式,启发读者思考,展开联想。

  问:“难道……?”是什么句式?(反问)

  第一个“难道”句引导读者把白杨树与人联系起来思考;

  第二个“难道”句引导读者把白杨树的品质与北方农民的品质联系起来;

  第三个“难道”句,又进一步从白杨树的坚强不屈与敌后傲然挺立的抗日军民联系起来;

  第四个“难道”句由白杨树的枝枝叶叶紧密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与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联系起来。

  一连四个反问句式又构成什么修辞手法?(排比)。这一组排比句,由外及里,层层深入地启发读者思考。

  问:联系时代背景你领会到作者的意旨了吗?

  明确:领会到作者不只是赞美树,而是赞颂北方农民,赞颂组织领导革命群众的中国共产党。这种写法叫象征。象征是写作方法而不是拟人、比喻之类的修辞法,拟人、比喻只表现在句子上,象征表现在篇章上,作者将所描绘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

  问:为什么作者要采用象征手法?

  明确:因为作者在国统区,不能直言赞美根据地,讴歌共产党。

  5.第五部分(8、9自然段)。

  (1)朗读(第8自然段),看本段各句与前几段主旨句(或显示主旨的词语)的联系。

  明确:①句“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与第4自然段的“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照应。②句“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与第5自然段中的“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相照应。③句“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与第7自然段中的“象征了北方农民”“朴质,严肃,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等相照应。

  由此可见,本段是全文总结,说明赞美白杨树的原因,点明了全文主题,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朗读第9自然段。

  对白杨树本身的形象刻画及其对其象征意义的揭示已都写到了,为什么还要写这一小段呢?

  首先要搞清“贵族化的捕木”指的什么,作者曾于1978年回信答复一位读者说“贵族化的捕木象征国民党_”,这样把楠木与白杨树对比,主题不就更加深刻了吗?最后再以昂扬的调子赞美白杨树,呼应开头,结束全文,抒发的感情就更加热烈了。

  白杨礼赞教案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课字词,理清结构层次。

  2、理解分析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和课前查资料体悟作者情感,把握文章内容。

  2、通过讨论完成对文章结构和作者情感的把握,以及对5、6段的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重点:

  1、掌握字词,简介作者、时代背景;

  2、粗读课文,理清全文脉络;

  3、重点讲读第二部分(第1,2自然段)。

  教学难点:

  1、找出线索,理清结构。

  2、白杨树形象和精神的不平凡中寄寓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学手段:多媒体图片

  教学安排:熟悉课文,介绍背景,解决字词,理清结构,重点突破5、6段内容。

  课前预习作业:熟读课文,回答问题。

  1、课文有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礼赞白杨树的?

  2、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用原文回答)

  3、白杨树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作者为什么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4、课文那些词语可以概括白杨树的总特征?

  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白杨树外形特征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抗日时期很多文人学者以笔当枪积极投身抗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茅盾写的《白杨礼赞》,看一看他在文中抒写了怎样的情怀。(板书课题)

  一、本文体裁:叙事散文。(简单复习散文文体知识)

  二、关于“礼赞”:表示尊敬和赞美。

  三、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提问:想一想,茅盾原来叫什么名字?出生在哪一个省?他写有哪些著名的作品?(学生: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出身在浙江省桐乡县。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茅盾是哪一年逝世的?党中央对他的一生作了怎样的评价?(学生:茅盾已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逝世。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一九三八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一九四○年三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fangong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四、关于文体知识:

  1、什么是象征手法?

  象征:是要把表达的意义寄托在所称赞的事物上的一种写作方法。写法上对托意的物要进行细致的描写;做深刻细致的评价,加以评论点明象征意义。

  2、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1)象征是一种写作方法,是就篇章而言的;拟人和比喻是修辞方法,是就语言来说的,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

  2)象征与拟人的相同点都是把事物人格化,但象征大体都用在立意上,而拟人则用在语句的表现上,是为了写的生动形象。

  3)象征与比喻的借喻的相同点都是使事物形象化,但象征是将所描写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所以要作细致地描写,而借喻式建筑在相似的基础上,无需描绘或刻画。

  3、象征这种表现手法的作用主要有:

  帮助作家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告诉给读者。

  五、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不识的字的读音。

  1、进行注音练习,给下列词语中加黑的字注意:

  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砥(dǐ)毡子主宰倦怠潜滋暗长

  恹恹欲睡(yānyān)虬枝(qiú)旁逸斜出婆娑(suō)

  秀颀(qí)

  2、解词:见注释。

  五、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作者对白杨树是怎样一种感情(即解题)

  2、找出文中抒情语句,学生在书中找到并做上记号

  1、4、6、8、9几段中都有。

  3、说说1、4、6几个自然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它们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正是它们使课文的线索清晰,结构严谨,将课文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有助于强烈感情的抒发和主体的表达。

  4、理出线索: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生长环境是平凡的,但外形和精神上的美是不平凡的)

  5、理清思路:再读课文,指名几位朗读好的同学读课文。做好下面的填空练习(目的是启发引导学生粗读课文,初步理清全文脉络):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黄土高原)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农民,哨兵,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进行。(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景美,形美,神美。

  6、理情结构:学生作业后,教师点拨:以上的练习,反映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基本思路。按照这条思路。

  本文可以分成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六、教师读第一段(第1自然段)后点拨:文章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抒发对白杨树崇敬、赞美的强烈感情。那么白杨树为什么“实在是不平凡的”呢?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文章不马上回答这个问题,而接着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色。这样写的作用何在?

  指名读课文2、3段,思考问题:(讨论回答)

  1、第2自然段主要写什么?西北高原的景色及感受。

  2、怎么描写的?找出文中关键词句。(所见)本小节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高原:“黄绿错综”写其色彩;“无边无垠”写其辽阔;“坦荡如砥”写其平坦。

  3、作者感受如何?一是,雄壮、伟大,一是,倦怠、单调。

  4、赞美白杨树,为什么还要写西北高原呢?

  1)描写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渲染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暗示在此生长的白杨树也一定是不平凡的。为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起正面烘托的作用。

  2)暗示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体现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3)在恹恹欲睡时看到白杨树,令人振奋的惊叫起来,意在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欲扬先抑对白杨树进行反面衬托。

  归纳写法特点:欲扬先抑,由面到点,正面烘托,反面衬托。

  七、作业:

  1、小结本课内容

  2、预习题:熟读课文5——9段完成以下练习

  1)课文那些词语可以概括白杨树的总特征?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白杨树外形特征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作者细致描写赞美白杨树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4)课文第7自然段用了哪些词语赞美白杨树?请用横线勾画出来。

  5)文中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白杨树和人有哪些相似之处?

  6)文中连用四个反问句,其反问意思怎样逐步加深的?这组反问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作者写白杨树的外形美和精神美都运用哪些写作方法?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本文象征手法。

  2、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体味情感和语言。

  2、教会学生学会以研究、探讨、合作的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重点:

  1、分析5、7段内容,归纳托物抒情的写法。

  2、学习托物抒情的手法;及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进行写作训练。

  教学难点: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会富有感情和含义深刻的语言。

  2、探究文中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教学手段:多媒体图片

  教学安排:复习本文线索,思路。重点突破第5、7段内容及写法。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文章的背景,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概括的了解,我们先复习几个问题:

  1、本文的线索:白杨树是不平凡的。

  2、作者赞美白杨树,为什么还要写西北高原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3、描写西北高原运用那些写法?欲扬先抑,由面到点,正面烘托,反面衬托。

  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分析5——9自然段内容,理解白杨树象征意义,学习本文优美的句式以及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进行写作训练。

  一、一起学习5、6自然段;

  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白杨树给你的总得体印象是什么?团结向上、努力向上。

  2、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来写白杨树的美?(外形、色彩、品格)

  3、作者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白杨树的外形美的?(干、枝、叶、皮)划出描写白杨树外形。特点和品格特征的词语?读一读

  4、作者细致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反复赞美白杨树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作者从干、枝、叶、皮四方面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目的是突出树的正直,团结,进取,朴质,倔强,不折不挠,力争上游的精神。把白杨树拟人化了。

  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由学生朗读第5、6自然段,

  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

  同学们思考归纳这两段的写法特点:由远及近,由下至上,由平视到仰视,由外在形象到内在品质。

  二、学习第7、8自然段。

  1、教师朗读第四部分7、8自然段内容。

  要求:

  1)学生画出文章中赞美白杨树的相关词语。说说前4句运用什么写法?

  明确: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气质全面地赞美白杨树……

  2、学生齐读5---8句,看主要运用那两种修辞手法?反问、排比讨论:这四个句子问法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逐层加深的?

  ①让人由树联想到什么

  ②让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北方农民。

  ③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

  ④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连贯紧凑,思想逐步升华,赞美之情逐渐达到高潮,由外向内,由树及人,层层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第8自然段有何作用?

  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揭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

  (4)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是怎样揭示出来的?

  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哨兵,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这种手法我们称为托物言志。

  在前文铺垫的基础上,第7段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运用排比反问修辞由树及人,层层深入,揭示象征意义,第8段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揭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

  齐读在书上划下揭示象征意义的语句

  三、读第9自然段

  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楠木指哪些人?运用什么写法?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楠木”在文中象征诸如国民党反动派等。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愤慨、鄙弃之情。先抑后扬,对比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首尾呼应。再次赞美白杨树,深化主题,结束全文。

  四、归纳本课重点写作手法:文章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先写白杨树生长的典型环境的美,再写外形的美,过渡到白杨树的内在气质的美,再联想到人的精神,由树及人,可见文章是借白杨树的形象,赞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劳动人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精神,表达对抗日军民的崇敬之情。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同时,作者把要表达的意义寄托在所称赞的事物上,并对托意的物进行细致的描写,做深刻细致的评价,加以评论点明象征意义,这又是第一节课给大家介绍的象征的写作手法。

  试试看:下列形象可以象征什么?(可简单说,也可以说一段话,课下做为作业也可以写你想到的其他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

  叶、梅花、老黄牛、鹰、荷花、蜡烛、小草、翠竹、孔雀

  例:见附页。

  五、在本文写法上我们有哪些收获?

  写作手法:象征手法,托物言志,对比衬托,欲扬先抑。描写景物:由点到面,由近及远,由下到上,由平视到仰视,由外在形象到内在品质。语言句式:多用修辞(排比、反问、比喻拟人)语言优美,富有感情六、学习运用:]

  结合本文主要写作特点:学习句式及托物言志的写法,进行仿写练习。

  结合屏幕所给图片仿写一段话。

  仿写抒情句:

  1)当你……难道……难道……难道……在茫茫的竹林(深林,雪原,高原…)走过。

  2)我赞美莲花(菊花,梅花,落叶……),就因为……不但……尤其…

  3)让那些……人们去赞美……的牡丹,去鄙视这……的莲花。我要高声赞美莲花!

  七、作业

  1、运用象征手法,任选一幅图片。礼赞“落叶”或“梅花”等,在话题本上完成200字的片断。

  2、小结本上小结本课内容。

244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