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加西亚的信读后感1000字

惠玲1147 分享 时间:

通过阅读《致加西亚的信》使我深刻体会到了什么是敬业,什么是忠诚,什么是责任;它在流传一种忠于职守,一种承诺,服务和荣誉的象征,一种想从自身找到文中主人公罗文的影子的反思。故事讲的是:在美西战争期间,主人公罗文经历艰难险阻终于把信送给加西亚,完成了上级托付自己任务的故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致加西亚的信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致加西亚的信读后感1

《致加西亚的信》 是100多年前的一个傍晚,阿尔伯特·哈伯德与家人喝茶时受儿子的启发,创作了一篇名为《致加西亚的信》的文章,刊登在《菲士利人》的杂志上,杂志很快就告罄。到1915年作者逝世为止,《致加西亚的信》的发行量高达4000万册。创造了一个作家的有生之年一本图书销售量的历史记录。其后的80余年,该书被翻译成许多的文字,许多政府、军队和企业都将此书赠送给士兵和职员,作为培养士兵、职员敬业守则的必读书。

经推荐,有幸在一个安静的夜晚阅读了这篇文章,文中有许多地方值得肯定和思考,个人认为从狭义上讲,其实就是讲一个人(罗文)如何自觉自愿想方设法完成上级交给自己的任务,不问为什么不问怎么办,因为这是属于他自己的事情。这样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在当下的社会应该是少见了。我想该文章出版之后之所以创造了销售的历史记录,其实应该是肯定一种精神,一种一旦接受一项任务,就忠于这项任务,将自己所有的精力和思想都倾注于这项工作,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一种精神!这种态度或者说精神是一种纯粹的精神,不夹杂个人私心,不附加物质条件,因其在某种程度更多属于精神层面,因此在当下大多以金钱衡量价值的社会就更显稀缺和珍贵。

但浮躁社会,还是应该或者说提倡这种能沉得下心做事情的精神,先不问收获,我且付出,静心钻研,投入一种状态,一种做事情的状态,不是游离在表面,而是一步一步深入到本质与核心,了解自己面对的工作和任务的实质,以以对自己内心负责的态度去做,能说服自己的内心,找到心灵的平静与付出努力后的安详,让自己有收获感,满足内心的需求。

换个角度,总统能在危急时刻把这封万分珍贵的信交给罗文,一方面说明罗文为人值得任性,是一位可以托付重任的人,后来三周的经历充分证明了这件事,他跨越重重障碍,历经千辛万苦完成了自己使命,可以想象当他把信交给加西亚的时候,他的内心是何等的满足与自豪!这完全无关金钱,应该上升到一种信仰的高度加以肯定;另一方面说明总统对他的任性,这应该也是一种无形的鼓励和支持,当一个人被重要人物给予毫无理由信任的时候,内心应该是充满力量的,也是欢喜的,这在无形中激发了他的无限潜能,从而促进了任务的完成。联想到当今社会,员工和管理者之间是不是也应该建立一种良性的信任关系,做员工的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做管理者的给予充分的信任与支持,双方达到一种默契,一种向心力,不是对立面,不是监督与被监督关系,不是怀疑与被怀疑关系,更不是一种相互排斥心生厌恶的关系。

当关系变成一种良性循环的时候,当内心消除了芥蒂,为一个共同目标努力的时候,心应该更容易走到一起, 注意力会回归到当下手头的事情,会潜心研究,会专注一个方向,当专注度回归的时候,效率也应该会随之提高。

简而言之,《致加西亚的信》重点角度在于接受使命和任务的人,他强调了一种精神,但未剖析人物的内心和这种内心成长起来的环境和过程。一个人的成长应该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综合环境的产物,大到社会环境,小到家庭环境,社会环境通俗的价值观对每个个体有着深重的影响,让一个个体脱离大环境,或者说脱离物质需求,只追求精神层面的东西,显而易见是不现实的,再怎么说生存是第一位的。所以脚踏实地,接地气的讲个人价值,讲专注精神更应该值得提倡。当不回避这些现实问题,在面对现实情况的前提下,正面谈这种精神应该更具有可行性。

人心向善,人心向上,对孩子的教育如此,对成年人也应该如此,所以如何抓住人心,如何引导向善向上,可能是更重要的角度。谁是罗文?谁是可以送信的人?或许是我也或许是你、亦或是每个愿意认真工作,每个看到总统期待和信任目光的人。

人生路很长,成长有时很慢有时却在一瞬间,多接触正能量的东西,多思考,拷问自己的内心,表象会欺骗人,但内心是最诚实的,当我们静下心来认真做事情的时候,内心应该也是平静和欢喜的,当我们碌碌无为浮于表面的时候,内心应该是空虚的。所以无论我们此时身处何方,与何人在一起,做着怎样的事情,请问一句自己的内心:我是平静的吗?我是欢喜的吗?

致加西亚的信读后感2

基于讲授《职业指导》课的需要,我在暑期阅读了一组图书,如《职场起步》、《职业生涯设计学》、《就业·创业·成功——大学生必读》和《致加西亚的信》等。其中,《致加西亚的信》——这本小册子的“巨著”,使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撼。

说它是“小册子”,因为它的篇幅不长,字数不多;说它是“巨著”,因为它以不同的方式在全世界广泛流传有100多年之久,成为有史以来最畅销的书籍之一。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阿尔伯特· 哈伯德。书中讲述的是一个简单而真实的故事:美西战争时,美国出于战略上的需要,必须立即同古巴的反抗首领加西亚取得联系。当时加西亚出没在古巴的深山丛林中,谁也不知道他的确切地点和联系方法,他与外界基本上是隔绝的。要想传递信息,几乎不可能。然而,当时的美国总统麦金莱决定,无论采取什么办法,也要以最快的速度将他的亲笔信送给加西亚本人,以尽可能取得古巴军队的配合。军事情报局推荐了安德鲁·罗文中尉来担当。罗文在接到任务时并没有提出“加西亚在什么地方”之类的问题,在孤身一人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他没有讲任何价钱,也没有提出任何要求,立刻出发,执行使命。他独自一人在海上漂泊了4昼夜,来到了古巴。在深山老林中,他几乎横穿了这个危机四伏的岛国,历尽波折,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终于找到了掌握着决定胜利的加西亚将军,把信交给了他,并带回了非常宝贵的资料。

故事情节虽然是简单的,然而它折射出的精神力量却是不可估量的。可想而知,安德鲁·罗文中尉孤身一人,从美国来到已被西班牙军队控制的古巴岛,在人生地不熟,既不知道加西亚将军具体位置,也不知道他长得是个什么样子的情况下,最后成功地把信完好无损地交到了古巴军队的首领加西亚将军手中,实在是不易,更是令人敬佩。

是什么力量使罗文历尽艰辛把信送给加西亚的呢?我认为:

一是敬业精神。敬业精神是人的一种观念形态,是指一个人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件事上,一点都不旁骜的思想,它折射出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敬业精神又是人的一种实践行为,它体现在从业者锲而不舍、精益求精、奉献社会的职业行为中,促使人恪尽职守、勤勉努力。显然,是敬业精神使罗文把送信的任务当成自己的天职,使他以一种尊敬、虔诚的心灵去对待送信的任务并最终完成了任务的。

二是使命感。使命感是一种舍我其谁的、崇高而庄严的感觉思想,是职业精神的灵魂。正是这种“使命感”,使罗文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以及这样做的意义,从而激励自己释放出生命的激情。一个人一旦树立了强烈的使命感,无论给予他的任务有多么困难,他都会竭尽全力去完成它。相反,一个人如果缺少这样的“使命感”,就很难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人。

三是责任感。一个人对自己所承担的工作任务的接受、认同并将其要求内化为内心的自觉意识,就是责任感。责任感对人的行为具有动力性。一个人一旦把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所承担的义务上升到责任感的层面,就会内化为自己自觉的要求,以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为最高的价值取向。责任感要求一个人自觉地做自己该做的事并对此承担责任。罗文无疑是一个责任感很强的人,他不仅能自觉地去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而且专注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四是忠诚心。忠诚心是指一个人忠于职守的心理状态。如果罗文一味抱怨领导交给的任务难度太大,对领导的决定似是而非,没有忠诚心,摆假设、找借口、寻理由的话,他就不可能把信送给加西亚,也就不可能有战争的胜局。

总之,《致加西亚的信》传承的是一种忠于职守,一种一诺千金的敬业精神和服务精神,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认为,安德鲁·罗文能够把信送到、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并不是因为他杰出的军事才能,而是他的敬业精神。他的那种高度的使命感、责任心、坚毅而顽强的精神正是我们今天十分需要的

致加西亚的信读后感3

当我翻开这本书细细品读时,便不由自主地爱上它。它就像一块磁铁深深地吸引了我。虽然书读完了,但我的心却久久未能平静,对它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它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使我仿佛获得了某种力量。

书中写的是美西战争前夕,美国总统麦金利急需一名可靠的特使将信送给古巴的加西亚将军,而一位名叫罗文的中尉被选中。他勇敢、乐观、负责、执着,终于出色完成了任务。作者从罗文身上得到启发——做一个自动自发的人。

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 该如何做个自动自发的人呢?

爱岗敬业,尽职尽责。

就如作者所说的,当你感觉你比别人有能力,可成就却不如人时,你问问自己这些问题了吗?“你是否真的走在前进的道路上?你是否像画家研究画布一样,仔细研究职业领域的各个细节问题?你为了增加自己的知识面,或者为了给自己的老板创造更多的价值,认真阅读过专业方面的书籍吗?你在自己的工作领域,是否做到了尽职尽责?”

这些问题,启发了我。与其抱怨工作量大,不如静下心来,理清思路,统筹安排自己的长远目标及每天的工作计划。我认为一名教师,要做到尽职尽责,首先应该提升自身的能力,而读书是最好的途径。我为自己之前的碌碌无为而懊恼,为自己之前的懒散而自责。于是,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坚持看书。现在,我从书里尝到了阅读的甜头。如果读了一本好书,便觉得全身充满了力量和想法,心情豁然开朗!如果因为工作的缘故或生活琐碎而耽误了阅读,便会惋惜不已。当一个老师博览群书时,他无论站在哪个讲台前,都是从容的、自信的。好吧!从现在开始,争分夺秒读书吧!

乐观自信,充满激情。

罗文在送信的途中,虽然惊险不断,随时有可能断送自己的性命。可他依然乐观,不忘欣赏牙买加夜晚的热带雨林中昆虫鸟兽的美好世界,不忘欣赏西拉梅斯特拉山,那山海相依、水天一色、花团锦簇、层林尽染、浑然天成的美景。罗文的乐观感染了我。工作中,面对这群活泼可爱而又不爱学习的孩子,我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尽管我也努力尝试各种方法来教育他们,效果却微乎其微。于是,我对自己失去信心,甚至有过得过且过的冲动。看看罗文,我自惭形秽,一个随时都有可能面临死亡的人,却不忘欣赏美景,这是何等的乐观呀!正是乐观让他一路上有惊无险、险象环生,最终成功了。对,我不能放弃!只要乐观自信,充满激情地工作,相信我的春天不会远!

对待细节,专注、耐心。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成也细节,败也细节。教师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不仅能把工作做到尽善尽美,还影响了学生。每天,我进入教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擦洗讲台桌,无论干净与否。接着,检查教室的卫生情况,最后看看课桌是否排列整齐、窗户是否打开。久而久之,学生也被潜移默化了,养成了这些好习惯。不过,这段时间,学生粗心、应付的态度,显然让我崩溃了。那天我把他们训完后,自己却被气得头痛了一下午。上午,我在电话里跟爸爸讲了这件事,他却耐心地告诉我:“作为一名老师,要有耐心。尽量用故事启发教育孩子。”接着向我娓娓道来一个耐人寻味的教育故事。我恍然大悟,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我不能拔苗助长,要有耐心!

从罗文身上,我懂得了要做一个自动自发的人。做一个自动自发的人,除了要尽职尽责、乐观自信、专注耐心,还要具备许多良好的品性。相信,只要朝着目标,努力完善自己,我们的教育梦便不再遥不可及!

致加西亚的信读后感4

《致加西亚的信》是一本很短的书,你甚至可以在一个上午便可以将它读完,但我敢肯定那一个上午你所收获的东西够你受益终生。

我很少看心灵鸡汤式的文章,不是那些"鸡汤"不好,而是总觉得太过飘渺,读来令人无趣。写成功学的人基本都是成功人士,你若连自己都不成功又凭什么教导别人成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成功学极有可能是走向成功的捷径,至少照本宣科的理解是这样的。话虽如此,现实却从不那么乐观。沉迷于学习和传播心灵鸡汤的人,大多只是渴望成功的人,却大多也是在某种方面正处于失败的人。其实,大道理人人都懂,小情绪却难以自控。韩寒的《后会无期》里的那句:"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确是现实的最好写照。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谁会不懂?这句话从若从马云的口中讲来便是成功学,是非常能说服人的哲理;可是若是从一个乞讨者的口中讲出时,这句话只不过是对自己目前困境的自我解释而已。同样的话在不同的人口中就会产生不一样的价值。由此可见,所谓心灵鸡汤,大多都是成功者用来向外界标榜自己成功之道而已,听也好,不听也罢。是以,我很少看心灵鸡汤式的文章,尤其是那些以自我角度出发大谈成功之道的"鸡汤",因为他们不会告诉你他们成功背后还有一个叫"幸运"的因素。

《致加西亚的信》不是这样的"鸡汤",它没有那些空泛的、读来令人沉闷的大道理,它也没有华丽的、读来令人不知所云的词藻,它只说它该说的话,只讲它能告诉你的小道理。是以,它简短、扼要,一针见血,一步到位。相较于今天的巴菲特、马云之流,《致加西亚的信》的作者阿尔伯特。哈伯德实在算不上是一位成功人士,其公司在鼎盛时期也不过只有500多名员工而已,规模算不上大。是以,《致加西亚的信》无法告诉你如何快速走向成功,也无法教你如何出人头地,因为他的作者本不是一个极其成功显贵的人。它只能教导你如何做好自己的工作,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一百多年过去了,世界早已风云变幻,万象更潜,只是《致加西亚的信》能告诉你的那些小道理似乎永不过时,依然适用。《致加西亚的信》从出版的第一天起就注定了自身的非凡成就,它被翻译成各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把信送给加西亚"风靡全球,广为人知,它被评为有史以来全球最畅销图书第六名,排在它前面的是《圣经》、《毛主席语录》、《麦加菲读本》、《英语语法原理》、《吉尼斯记录大全》。

何为致加西亚的信?美西战争爆发后,美国必须马上与隐藏在古巴密林深处的西班牙反抗军首领加西亚将军取得联系。没有人知道加西亚的确切地点,因而无法送信给他,但是,美国总统必须尽快与他建立合作关系。于是,有人向总统推荐了一个叫罗文的人。罗文接到总统的信后,没有问"加西亚在哪里?",他只是用了三个星期的时间,徒步穿过一个危机四伏的国家,克服种.种困难和危险,成功的将信交到了加西亚的手上。书的内容并没赘述罗文送信的过程,它只通过这件事提出了"忠诚"、"敬业"、"服从"、"信用"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在职业道德越来越淡薄的今天尤为重要。当然,我不可能在本文中谈完所有精神,要不就成了第二本《致加西亚的信》了,在此文中仅探讨忠诚的精神。

说到忠诚,可能大多数人第一想到的是对党和对国家的忠诚,想到战火纷飞的年代里,革命先辈浴血奋战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对党和国家、对人民的忠诚固然可敬,但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大多数时候面对的只是自己平凡而琐碎的工作,而不必面临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考验与抉择。是以,当下讨论对工作的忠诚似乎更有意义,因为对工作的忠诚同样也值得赞赏。

书中对忠诚的解释可以概括为:工作积极主动、责任心强、细致周到,不以寻求回报作为筹码。这其实就是敬业精神,谈起不难,理解起来更是容易,可是能真正做到了人又似乎不是很多。

我们为什么工作?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如果你不能明了为什么工作,又何谈对工作的忠诚。在较有影响力的几个需求理论里,我比较偏向于接受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这个理论告诉我们人有从生理需求到自我实现需求的五个层次的需求。从大众化的角度看,工作的第一性应该是满足于生理需求,工作首先是要解决个人生计问题。即使在大谈"工作不能仅仅只是为了谋生"的今天,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大多数情况下,工作会成为我们谋生的方式,而且是唯一的方式。既若此,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对自己谋生的方式忠诚呢?

当然工作的意义不应该仅限于满足生理需求,更不应该起于此而止于此,而应该继续向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升华。引用《致加西亚的信》来表述就是:眼光只盯着温饱,得到的永远只是温饱。我们的精力不应该一直纠缠在实现温饱的问题上。从理论上说,工作的最终目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这是一个极其漫长和充满挑战的过程,没有忠诚的毅力和精神,你或许根本到达不了那个顶点,你或许会在半路便掉队或进入另一条分叉的道。

当下社会,跳槽成了最热门的潮流,电视里、屏幕上、媒体报道中,甚至于身边的朋友,每天都在上演着跳槽的"戏".对于跳槽这件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双方都可以理直气壮的各执一词。我认为,适当的跳槽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很有必要的,是一个自己走向成熟、找到方向的过程。毕竟在工作的探索阶段,没有经历过,谁能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可以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因此,我们应该支持和鼓励那些循序渐进的、有规划、有目的的跳槽,毕竟那是一些人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

但是,现实却是大多数人都在进行着一种盲目的、毫无规划的跳槽。人们总是抱怨单位或公司能给的太少或是人际关系太复杂,或是工作环境不如人意,抑或是觉得没有发展空间,甚至以一句斗气的"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话便一走了之。对自己的能力的过高估计和对其它岗位的过高期望使他们产生了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并由此做出一些错误的选择。之所以说其错误,是因为许多人在跳槽后便没有得到他们意想中的更高的薪水,或是没有得到他们期望的更高职位,只有极少数人会实现他们之前的幻想。可是,即使他们得到了这些,频繁的跳槽却让他们失去了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品质——忠诚。许多公司或单位在花费大量资源对某个员工进行培训后,一些员工会在经过培训实现能力提升的时候选择离开,随着他们的一走了之而产生了大量的沉没成本,成了公司和单位不可挽回的损失。而就跳槽者个人而言,情况也不那么乐观。频繁的跳槽让其养成了遇到困难不敢勇于面对现实,不敢克服困难,而是在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下回避、退缩。这些理由无非是兴趣、不被重视、命运不济、怀才不遇等,幻想着所有问题会在新的岗位迎刃而解。可是,殊不知,在新的岗位时,你的一切将重新开始,从零定义,你丢掉了你之前所积累的经验、人脉、信任等最重要的品质和资源,你幻想的会在新岗位上解决问题又从何谈起。由此可见,对工作不忠诚的问题上没有赢家,两边都是输家。

对于工作,我们应该心存感激,感激它给了你生存的能力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我们应该忠诚于它,奉献于它,兢兢业业,殚精竭虑。或许有时候它能给你的比其它岗位的更低,或许有时候它会让你感到难堪和愤怒,或许它会占用你太多你应该休息的时间。但你在工作中给予自己的报酬是珍贵的经验、良好的训练、才能的表现和品格的建立,这些不正是一种收获吗?你应该坚信,今天你所有的努力和付出,在某天它一定会以另一种方式回馈予你。

也许你智慧非凡,也许你能力超群,但请忠诚于自己的工作,忠诚于自己的事业。"毕竟在人生事业中,需要用智慧来做出决策的大事很少,需要用行动来落实的小事甚多。少数人需要智慧加勤奋,而多数人却要靠忠诚和勤奋。"

致加西亚的信读后感5

在去年的春天,我有幸结识了《致加西亚的信》这本小册子。为何不到三千字的文章会拥有那么多真诚的读者,怎么会有那么大的魅力?在读完之后,我的疑虑冰消瓦解,它所传递的“敬业、忠诚、勤奋”激励着一批又一批的人。在此,我对此进行了概括,在这篇短文中,让我感受到的重要信息就是,诚信是做人的根本。

诚信是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是自我修养的关键,是每个人最根本的品德。西方使用频率最高的形容词八个,其中六个与诚信有关:真诚的、诚实的、忠实的、真实的、信得过的、可靠的。瓦鲁瓦尔(印度):“君子以诚信为明灯,它能消除心灵的黑暗。”这句话充分说明诚信在修身养性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诚信这个话题太古老了,关于诚信的论断自古有之。在中国,影响中华民族思想的儒家思想中,对诚信也是极力地推崇,“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语出《中庸》)“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语出《论语·为政》)这两句话所表达的就是诚信的基本要求,即以真诚、敬业、专一之心做事,以友善、不欺人之心待人。

诚信无国界,国外的伟人们也对诚信有精辟的论断,约翰·雷说:“欺人只能一时,而诚信都是长久之策。”海涅说:“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西塞罗:“没有诚信,何来尊严?”这些话从反面的角度对诚信的重要性进行说明,作为一个人,没有诚信,那么他将没有一切美好的东西,包括思想,包括道德,包括人生的前途。一个表里不一、言而无信的人,他是不可能蒙混别人一辈子的,他肯定会使自己为虚伪而付出沉重的代价。

在这个方面,高尚品德(诚信观为主)是安德鲁·罗文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的关键所在。《致加西亚的信》中说道:“我敬佩那些无论老板在不在身边都会努力工作的人,我也敬佩那些能够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既然公司付给你薪水,你为公司工作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投机取巧、无所事事的职员就是没有诚信观念的人;作为军人,天职就是服从,必须奉上级命令办事,而不应有任何迟疑,这就是诚信;作为一名政府公务员,必须为纳税人而工作,为人民服务,而不是高高在上,或者贪污受贿,从而丢失诚信。其他职业也是一样,努力工作的人就是一个诚信的人,敬业友善你就有了高尚的人格。

但是,要真正做到诚信又是何其难!特别是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生活压力很大,许多人放松了道德的尺度,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虚荣的社会,进入了一个单向度和急功近利的经济追求时代,许多人以能迅速积累财富和名气而自豪,而不管采取怎样恶劣的手段,哪怕是欺诈和堕落。我不能想象,这样下去,一个民族会变成什么样子,一个国家会变成什么样子,当物质和精神两者不可兼得的时候,很多人面对物质的诱惑,毅然决然得选择放弃“诚信”,这是一个多么悲哀的事情!当诚信成为现在热门话题的时候,当许多人大谈特谈诚信多么重要的时候,跟物以稀为贵一样,这说明,诚信危机已经非常严峻。学校的道德教育已经变成了垃圾,学校所推崇的是,只要你学习拔尖,不管你的道德水平如何,你都是一个好的学生,你都是一个人才,所有人都会仰视你,如此等等道德教育不如没有,它的存在只能使我们中华民族的子孙一代不如一代。

这不是危言耸听。然而这不是哪一个人的错,社会的风气,学校和政府主管部门的无奈,有的大学逼着学生修诚信课程,还有教育部决定高考考生签订诚信协议,这些做法,窃以为不会对诚信教育有任何的改善,只是流于形式而已。

但这不是说我们的社会已经无可救药了,什么事情都有自己的游戏规则,《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应运而生,市场经济并不是不要诚信,也不是惟利是图,规范的市场经济基本规则要求就是诚信。相信我们的政府,逐渐建立和健全相应的规则和相关的法律,不断改善和加强针对个人的综合评价体系(尤其是道德评价的必要性),使个人在社会中的每一项活动都有相应的配套制度来约束,那样的话,社会的自净化功能将充分地发生作用,使诚信成为这个社会的主流便可指日可待。

我希望我们所有人都要读一下《致加西亚的信》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青年朋友们不要感觉别人懒散和无所事事却不少拿一分钱,而本人努力工作就是很傻,这种想法当然是错误的!努力工作,你就将学到很多相关的知识,你的业务将更加熟练,你的未来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那种混日子的人的个人才能就会慢慢得消逝殆尽,势必会被所在得企业乃至社会和时代所淘汰,绝对不会有任何的前途可言。“信是义本。每事有信,其善恶成败要在于信”(日本圣德太子《十七条宪法》)。历史证明,人无信不立,诚信是做人的根本。


读后感相关文章:

《海狸的记号》读后感读书心得600字五篇

读后感

读后感大全精选5篇

小学读后感范文大全【7篇】

读后感600字精选5篇

读后感五年级作文400字7篇

赋能读后感

写读后感400字五年级作文7篇

五篇优秀读后感

关于学习感悟读后感

致加西亚的信读后感1000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33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