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余秋雨散文读后感范例800字

惠玲1147 分享 时间:

人生的过程虽然会受到社会和时代的很大影响,但贯穿首尾的基本线索总离不开自己的个体生命。个体生命的完整性、连贯性会构成一种巨大的力量,使人生的任何一个小点都指点着整体价值。——余秋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余秋雨散文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余秋雨散文读后感1

一开始,寺庙似乎很容易跟学校搭上边,连诵经都要说成“做课”。而学校里的老师态度相反,一听到诵经声就会关上窗子,并不喜欢听到这声音。但看了小学生的作文,看见土匪在寺庙改过自新的事,老师便开始对寺庙产生敬畏之情。再后来,得知精通现代文化教育的李叔同去投向了佛教,老师们便对佛教非常敬畏了。

整篇文章连在一起,就讲了现代文化教育和佛教的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看完小学生写的那个土匪故事,我非常震惊。进了一次寺庙而已,竟能使一个土匪完全变了,说明信仰对人的影响真的很大。

“以前的他,被上林湖的潮水冲走了。”——这个土匪在和尚们的念经声中改过自新了。学生们高歌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我也会唱,从小唱到现在,直到读了《寺庙》这篇文章,我才知道它的作者李叔同后来去做了弘一法师。“这是倒退,还是提升?”我觉得是提升。佛教给人那么大的影响,能让一个土匪开始做好事,那么我们就要去学习它的好的地方:教人向善。希望在现代文化教育和佛教相互融合中,让佛教所提倡的“善”也能融入我们的生活中,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美好。

能够流畅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很棒。如果在遣词用句上可以再“不厌其烦”一些,该展开的地方详细一些,同时多琢磨原文那种深刻的表达,让文章在清丽之余,多一些“成熟”,那就更棒啦。加油!作者:徐晨曦

余秋雨散文读后感2

已记不起初次接触余作的时间,也许当时太小,知识面太狭窄,总觉得余的书不好看,虽然包括老师在内的很多人推荐,但一直惧于《行者无疆》留给我的阴影——曾经无法坚持读完哪怕一篇——一直没有去看过他的书,甚至文章。亦不知从何时起,余秋雨成了心中文化的代表,也不知从何时起,对《行者无疆》有了新的认识与感悟,不由自主的又拾了起来,再后来是《千年庭院》……突然感觉余作浅显易懂,以小见大,轻松活跃的叙述历史,描写古迹,字里行间流露的却是文化的气息,是强烈的情感交融,热烈的思想感情时刻喷洒着压抑千年的火焰。突然发现对余是那么的迷恋。

以前每每读余,总会多读几遍,仔细揣摩思考,甚至一反常态的像个小女生一样拿个本本摘抄几句,然而,隔日再看,却发现摘抄的内容尽然是句句平淡无奇,恍然大悟:美妙的乐曲虽然由手弹奏,令人着迷的虽然是那双含情脉脉的黑眼睛,但手眼都只有长在她身上才会令人痴狂!

莫高窟门外的道士塔,几座破落的白塔,一段悲凉的历史,一句“我好恨!”重锤砸心的声音在耳边回响,一句“我好恨!”多少男儿泪花在打转!

阳关雪,都江堰,西湖梦,白发苏州,……翻动书页,顺着文字缓缓滑过眼帘,跟随作者品味淳朴的乡情,感悟王者的孤独,了解流放的沃土,理解漂泊的寂寞,从灵魂深处触摸历史,触摸一块块孤傲、悲凉的墙砖!

带着沉重的心情点进余秋雨的博客,做好了更加压抑的心理准备,却没有找到一篇沉重的文字,静静的翻看余的生活,看游记,看故事,看人物,看心情,阅读生活的点点滴滴,一切变得自然,惬意。甚至把身体往后一仰,听听的讲座,看看生活照。当忽然发现那个文化苦旅的学者突然消失不见的时候,我开始怀疑,开始问自己:哪个才是真正的余秋雨?!

合上《千年庭院》,封面上印着这样的评语:余秋雨可谓暴得大名又饱尝诽议。但当你随他走进千年庭院,触摸华夏古国的千年文脉;当你随他走进茫茫大漠,手指王道士泪洒敦煌;当你随他走进苏东坡的内心深处,感叹旷世大才栽在小人手下;当你随他走进一个王朝的背影,沉思三百年的是非功过……你会恍然一悟:余秋雨的成名自有道理!

寓历史于长谈里,融文化于美文中,笔下沧桑尽显,文中情感奔突。读之,让你感让你悟,让你唏嘘让你沉思,让你扼腕长叹,让你潸然泪下,让你热血沸腾,文化历史大散文有此境界者,当今文坛惟有余秋雨!

看到这,我又想起了《天涯故事》里的《天涯海角鹿回头》,一个简单的传说故事,到了余秋雨笔下,一束回头鹿的目光穿越了时空,千年的历史画卷展现在眼前,是他,赋予了天涯回头鹿沉重的历史文化使命。再回首,那束决绝的温柔带给心灵的震撼,又何止千年?!

读完余秋雨的《千年庭院》,我想合书冥思,感悟历史车轮吱吱碾过的苍凉与沉重,是每个读书人不由自主的动作。试问:《千年庭院》,这个文化苦旅者,又将激起多少文人学者的推崇与追随?!

余秋雨散文读后感3

邹梓楠

历史更迭、文化演进,新旧交替的事,总是以严肃又谨慎的面目出现在我们面前。似乎,这注定就是一个考验谈话者知识储备和思考能力的话题。直到读了这篇文章,我才意识到,要把一个完整的观点讲完,且是用易懂的方式,一个美丽的故事,足矣。

《寺庙》,表达了余秋雨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关系的观点,不过别担心,这里并非充斥着晦涩的术语,将心怀好奇的敲门人恐吓在外,相反,不经心瞄一眼,满纸尽是“晨钟暮鼓”“和尚老妇”的清新字句。

再认真地读读,会发现文中开头已经对于“传统”“现代”的区分给出多次暗示。坐落西边的山庙,似日落西山的“传统”;而建在东边的学习,则代表着“现代”,如旭日初升。一开始,这种“传统”和“现代”的矛盾是刺目而略尖刻的,制造出矛盾的一方是“现代”:女教师们对寺庙和信佛老妇的排斥、对和尚“惜生护生”却伤害植物的不屑,都隐隐透露着一点对古板“传统”的嫌弃,对落后“传统”的责怪。

当然,如果只是站在那个时代,一味粗暴地指责“传统”,文章也大大减色了。

看似已经走向尽头的“传统”,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依然保有难以撼动的影响力。不是因为人们不思进取,向腐朽“堕落”,而是正如文中所说,山庙里传来的诵经声,“那音调,能把四周的田野稳稳罩住”。“山庙”,是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无声的守护者,连山匪见了庙里的和尚,也不敢造次。山庙所代表的“传统”,总是暗暗牵动着人们的神经,是人们的精神寄托。

“传统”和“现代”各具特色,看似彼此分离,但是各取其长才是归途。因此,接下来的两件事:和尚的诵经声驱使土匪转性、老师们认为“精通现代教育”的李叔同出家,这渐渐地转变了老师们对寺庙的看法,也是“传统”与“现代”的一次握手言和。而到文章的结尾,老师在经历了对“传统”的看法转变后,说了一句:“好了,佛在说,动身吧。”则成为这种文化间交流的高潮——底蕴深厚的“传统”推动了“现代”的前进。

在泛黄的书页上,这是一个美丽的哲理故事,但作为一个立足于中华民族崭新时代的人,我不能不为这篇文章的远见折服。放眼现实,在曾经落人一等的时代,我们有过对现代文化的狂热追求和对外来文化的崇拜。但当昔日的青瓦红墙被钢筋水泥替代、当千篇一律的电脑字体取代龙飞凤舞的手写书法……我们从盲目改变的浪潮中冷静下来、从扎根千年的泥土中拔根而出,无所适从的迷茫又令我们疑惑不已。最后我们提出:文化自信。

我们将现代电子音像技术和传统民间故事结合,于是有了《大圣归来》《哪吒:魔童转世》的“国漫崛起”;我们将现代媒体和传统国宝结合,于是有了《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的“国宝热”;我们将现代先进的制衣技术和传统汉民族服饰结合,于是我们有了“汉服复兴”,而那些跳动于街头巷尾的绚丽的颜色和舒适的面料,是在过去极少有甚至没有的……

在这个因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交融的节点,我们才终于切身感受到了1+1>2的惊喜与美好。这时我们若想回头,看看一路我们如何走来,像那些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一样好奇文化的演进,别忘了翻一翻这个美丽的故事——它其实早就将这一切演绎过。

余秋雨散文读后感4

我不知道能不能算作看过一本书,也不知道这能不能算作一本书。想必人们对余秋雨的散文所作的评论已是多如繁星的了,我此举不免有班门弄斧之嫌。我没有看过很多所谓的世界名著,只因自己没有这么高的品味。然而对这些著作等身的大作家评足论道,又不免太肤浅了。终究还是忍受不住激情的诱惑,心灵的撩拨。  秋雨散文历史的气息很浓。像《酒公墓》、《寂寞天柱山》、《阳关雪》等许许多多的篇章其中浓缩了历史,浓缩了人生。秋雨是年轻的`,他能冲着王维的《渭城曲》而去寻访阳关雪,仅仅是为了一个多年的梦,为了一份童真。因而他又是洒脱的,试想在各种现代文明的烦扰下,又有谁有这么的一份闲情逸致呢。谁心中无一个饶撩的梦想,但谁依然有这么的一份纯真呢?我们对很多在年轻的心中是新奇的东西已见惯不怪了,甚至对于诸如抢劫、盗窃的现象也视而不见,不知道这些能不能看作麻木不仁,但至少说明我们已经失去了那份童真,我们的心已经老了。  秋雨是年轻的却又如一位睿智的老人。在秋雨的心中历史虽然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更多的是给我们无穷的悔恨。在《道士塔》心中透露的就是这样一种情绪。人们往往把敦煌石窟的罪人归结为王道士。从一个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是当时的那种所谓“官员”的官员的错,一个国家都如此的了,又何况一个如此无助的人呢?王道士为生活的所迫也只能如此的了。作为华夏子孙莫不对此感到悲愤的,却很少人像秋雨那样洞察更深层的原因。对于往事的描述,秋雨能如一位老人用历史的心态看待,平和而非柔弱,悲愤而能决无忘其所然。秋雨应该对历史有很深刻的了解。 

余秋雨散文读后感5

读秋雨的书,如同读着一本厚厚的历史,更加有万象的人生世态和丰富的风土人情。

秋雨的心是年轻的,却又是迟暮的。有着儿童的天真,有着老人的睿智,因而有了天真的向往新奇的心,有了发自内心的对历史的感悟。所以他的人生是美丽的。正如他在散文集的序文中所写的那样他应该是一个“天使般的老人”即使他年老了,也会有一颗年轻的心的。

秋雨对梦想的初衷,对历史的感悟。更是由于他对人类历史的重视。他追寻的心是沧桑的,他对待敦煌文明遭受蹂躏的过去不再如别人所云的那样,将罪过归咎于一尽全力保护但却无力回天的王道士。历史的失落是有她既定的命运也有历史的更深层的本质的。历史的源远流长也正是因为它有令人悲痛的过去。

初次接触余秋雨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文化苦旅》,很是被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折服,他的思牵千载,行云流水的记录,对历史、对文化渗透着的领悟力,也是使余秋雨在中国的文化史上留下一席之地!

而后接触到他的另几本着作,如谈史谈鉴的《山居笔记》、阐述立身处世的《霜冷长河》、《行者无疆》,以及对比几大文明的《千年一叹》,还有类似回忆类的封笔之作《舍我一生》。读完后,总想写点什么,却一直未敢动笔,只怕自己的看法大为浮浅,甚至落入俗套,而今下定决心来浅谈一下余秋雨散文的写作风格问题,对于我们的写作也有很多的借鉴意义。

余秋雨散文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考和反问,与其他一些文化散文家相似,余的作品更透着几丝灵性与活泼,尽管表达的内容是浓重的。

余利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契合,将历史写活、展现,引起我们反思、追问,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的作品已渗透了文人的忧患意识和良知,这点也是最重要的。典雅、灵动如诗般的语言。

余对语言有一种超强的领悟力和驾驭能力,他的散文追求一种情理交融的雅致语言,并且“语言在抒情中融着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

他选择恰当的、富有诗意、表现力的语言加以表达,这些语言具有诗的美感,从而把复杂深刻的历史思想和文化说的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可读性很强。同时他还综合运用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大段的排比,对偶增强了语言表达的力度,构成了一种语言的气势,使语言不矫揉造作,装腔作势,平淡无味,而富有了张力,富有了文采。

简单叙述至此,最后一余秋雨的一句话来结尾。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2020余秋雨散文读后感范例800字相关文章:

文化苦旅读后感范文800字精选五篇

信客读后感范文初中5篇

文化苦旅读后感800字

读文化苦旅有感800字精彩范文

美的历程读后感800字高中范文

暑假初中《文化苦旅》读后感

学习十九届四中全会心得体会最新范例素材800字

2020晋级申请书800字精选范例大全

2020班干部申请书800字最新版范例

《三国演义》5篇读后感最新范文

2020余秋雨散文读后感范例800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1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