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莫言作品有感范文

惠玲4360 分享 时间:

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莫言作品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莫言作品读后感1

说起来有点儿惭愧,今早读完的莫言的《蛙》,才是我今年完整看完的第二部书籍。就是这样一本不算厚的书本,却也整整看了2个星期有余。

作为一本“新世纪和谐文学”的代表作,莫言花了大半笔墨描写了一个高密县东北乡的普通妇产科女医生——我的姑姑的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而记叙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又能微言大义,通过“姑姑”内心的挣扎,反映时代的变革堕落,人内心的矛盾变化,无疑在选题上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书本的题目叫《蛙》,如果没有看过书,光看这个题目,想必是怎么也不会和妇产科医生联系到一块儿去的。但莫言取这么个貌似奇怪的题目显然有着深刻的寓意,这在作品中也作了充分的阐释:首先,蛙和“娃”读音相同,而主人公“姑姑”从一个受人敬重、人见人爱的“送子娘娘”到计划生育实施后,被无数人唾骂和诅咒的“杀人魔头”,说到底,她的一生都在和娃娃打交道,她的爱恨情仇,都和孩子有关;其次,青蛙和叫声和孩子的哭声狠相似,都是“哇哇”的声音,这让后期的“姑姑”一听到蛙声,想起那些还未出生就被自己扼杀在子宫里孩子,立刻变得毛骨悚然,神神叨叨,备受煎熬。就像“姑姑”独白说的那样:我的双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腥臭。

作品中,“姑姑”性格非常鲜明,一个敢作敢当,雷厉风行的女子。她是一名光荣的党员,她果敢地执行着国家政策,忠实于党的方针战略,甚至为了这一点,牺牲了自己的声誉,甘心被他人唾骂。“姑姑”强行让张拳的老婆、让蝌蚪的妻子王仁美,让陈鼻的妻子王胆强行去做人流的一幕幕,至今时刻在我的脑海浮现,但“姑姑”显然不是一个泯灭人性的人,她爱孩子,喜欢自己的事业,事实上,她做这项残酷的工作,受到的折磨肯定要比寻常人去做多得多。从迎接新生命到扼杀新生命,“姑姑”内心实有不忍,但坚决执行“计划生育”的信念却从来都没有动摇过。

所以,我也时常陷入沉思,“姑姑”到底有没有错,她在晚年时的内疚、失眠,罪魁祸首到底是谁。是那些思想愚昧,重男轻女的农村人,是“计划生育”方针的制定者,还是执着的、不讲情面的姑姑本身?还是三者都有一定的成分掺杂其中。而可怜的“姑姑”,却显然是错生了一个时代,成了那个时代国家政策和家族利益冲突对立的代罪羊和牺牲品。没错,她的选择是“反政策”的,但谁又能说政策本身不是呢,谁又能说明知这个政策还怀着侥幸心理偷生的男人女人不是呢?

莫言作品读后感2

《红高粱》是一个具有神话意味的传说。整个小说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因此,赞美生命是该书的主题。“是要通过人物个性的塑造来赞美生命,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

首先,《红高粱》自身有一条完整的故事线,但这条叙事线大部分由文字感受来完成。作者着重歌颂一群有着传奇色彩的人群。“他们杀人越货,精忠报国,他们演出过一幕幕英勇悲壮的舞剧。”他们之中,有余占鳌,有刘罗汉,也有戴凤莲。

其次,当我们面对《红高粱》时,就会感知到《红高粱》都被那辉煌的红色所浸透。红色是太阳、血、高粱酒的色彩。莫言用他独特而强悍的语言,与众不同的文体安排,在高梁地里生动深刻地展现了那一时期的血与泪,强烈刺激着情感麻木的现一代人,演绎也什么是伤与痛,什么是真实与历史,什么才是人生,怎样铸就自己的一生,没有思想与作痛相溶合的摸爬滚打,怎能造就一部传奇。

第三,《红高粱》的空间环境与造型描写,都在努力寻求一种色彩的单纯化和空间的神秘与阔大。一切琐细的对比协调和过渡都被抛开,造成一种崇高神圣和神秘生命的生存空间。《红高粱》主要是两个空间环境:高梁地和酿酒作坊,酿酒作坊体现出生命的远古意识,如风雨剥蚀、似古堡般的十八里坡的圆形门洞。而那片自生自灭的高粱地,则透着生命的神圣。当《红高粱》上描写高粱地时,它是作为一个巨大的自然生命符号群,舒展、盛大、坚强、热烈、宽厚。《红高粱》三次对高粱的渲染都呈现出一种人与自然生命的整一性。当我奶奶泪水满面、仰天躺在我爷爷踩踏出来的圣坛上时,《红高粱》上一连出现了四个叠化的狂舞的高潮。在这里,高粱地是生命诞生的见证。而在日本人强迫百姓踩踏高粱的中,又感到生命被摧残的震撼。

记不清在哪里看到一句话,大概意思是:好的文学作品一定是反映现实的。过去的历史是血淋淋的历史,是无数双眼睛见证的,像记忆中的烙印一样。无法磨平,更不允许篡改。尊重事实是人最起码的良知。

莫言作品读后感3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引发了一些争议。起初,我还以为大家争议的对象是我,渐渐地,我感到这个被争议的对象,是一个与我毫不相关的人。我如同一个看戏人,看着众人的表演。我看到那个得奖人身上落满了花朵,也被掷上了石块,泼上了污水。我生怕他被打垮,但他微笑着从花朵和石块中钻出来,擦干净身上的脏水,坦然地站在一边,对着众人说:对一个作家来说,最好的说话方式是写作,我该说的话都写进了我的作品里。用嘴说出的话随风而散,用笔写出的话永不磨灭。

我希望你们能耐心地读一下我的书,当然,我没有资格强迫你们读我的书。即便你们读了我的书,我也不期望你们能改变对我的看法。世界上还没有一个作家,能让所有的读者都喜欢他。在当今这样的时代里,更是如此。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我还是要给你们讲故事。

上世纪60年代,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组织我们去参观一个苦难展览,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放声大哭。为了能让老师看到我的表现,我舍不得擦去脸上的泪水。我看到有几位同学悄悄地将唾沫抹到脸上冒充泪水。我还看到在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学之间,有一位同学,脸上没有一滴泪,嘴巴里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用手掩面。他睁着大眼看着我们,眼睛里流露出惊讶或者是困惑的神情。事后,我向老师报告了这位同学的行为。为此,学校给了这位同学一个警告处分。

多年之后,当我因自己的告密向老师忏悔时,老师说,那天来找他说这件事的,有十几个同学。这位同学十几年前就已去世,每当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这件事让我悟到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我再讲一个故事:三十多年前,我还在部队工作。有一天晚上,我在办公室看书,有一位老长官推门进来,看了一眼我对面的位置,自言自语道:“噢,没有人?”我随即站起来,高声说:“难道我不是人吗?”那位老长官被我顶得面红耳赤,尴尬而退。为此事,我洋洋得意了许久,以为自己是个英勇的斗士,但事过多年后,我却为此深感内疚。

请允许我讲最后一个故事,这是许多年前我爷爷讲给我听过的。

有八个外出打工的泥瓦匠,为避一场暴风雨,躲进了一座破庙。外边的雷声一阵紧似一阵,一个个的火球,在庙门外滚来滚去,空中似乎还有吱吱的龙叫声。众人都胆战心惊,面如土色。有一个人说:“我们八个人中,必定一个人干过伤天害理的坏事,谁干过坏事。就自己走出庙接受惩罚吧,免得让好人受到牵连。”

自然没有人愿意出去。又有人提议道:“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们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外抛吧,谁的草帽被刮出庙门,就说明谁干了坏事,那就请他出去接受惩罚。”于是大家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庙门外抛,七个人的草帽被刮回了庙内,只有一个人的草帽被卷了出去。大家就催这个人出去受罚,他自然不愿出去,众人便将他抬起来扔出了庙门。故事的结局我估计大家都猜到了——那个人刚被扔出庙门,那座破庙轰然坍塌。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

莫言作品读后感4

早该写点关于莫言先生的文字了。今天看了他在瑞典斯德哥尔摩诺贝尔文学奖颁奖时的演讲,非常感动。作为一个山东人,我为有这么一位山东老乡感到自豪。他淳朴,耿直,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深深地感染了我。

在我工作之余,我抽时间读完了莫言先生的《红高粱》。这本书总共只有九章,很容易读。读完它,也就花了几个小时。但读完它后思考的时间,却是翻倍的。三条主线入手,从母亲,从父亲,从外角的抗日。三条主线相互交织,紧密的衔接。半自传性质的小说,以我的父亲的视角入手,让高密,这个人们几乎不为关注的小城,在那个特殊的抗日年代,充满了人文关怀。亲情、友情、忠诚、爱国,没有一个字不点缀这些主题。

小说中两处让我印象极为深刻。第一是他家的随从陈大爷,在被鬼子活捉后,生生的给活剐了。莫言先生的描写,让我在读此处时,着实吓了一跳,因为他把这种活剐描写的栩栩如生,让我看了之后,都感到隐隐作痛。我从来未想过,一个从相对保守的山东走出来的乡土作家,会有如此丰富的想象力,如此深刻的洞察力。那个屠夫从耳朵下刀,再割陈大爷的生殖器,一刀一刀,刻满了对日本人的仇恨,也刻痛了国人脆弱的心灵。读到此处,我很纠结。我不知道,是什么样的经历,让莫言先生有如此深刻的洞察。莫言先生面向和善,带着山东人质朴的特质,尽管他在演讲中说,小时候很多人都笑话他长得难看,但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面善心善的人。然而,他没有极力的赞颂爱国主义,也没有刻画出一个轰轰烈烈的场景。相反,他走了另一个极端,他用了最为残忍的方式,让我们记得了一段最不能忘记的历史与仇恨。这在文坛中,着实罕见。

第二个难忘的地方,是结尾。莫言的爷爷在桥头目睹了送饭来的奶奶被日本人杀害,爷爷拼了自己的性命,干掉了日本鬼子。结尾,一场胜仗的奖励是一袋子大米和一关机关枪。结尾的那一幕,奶奶死了,奶奶带来的炊饼撒了一地。仗打完了,爷爷跟爸爸坐在桥头,捡起了炊饼,默默地吃着。我看到此,忍不住留下了眼泪。这个结尾,一场酣畅淋漓的胜仗,没有一丝让我兴奋的地方。我体会出深深地悲凉与孤独。尤其是爷爷面对奶奶的遇难,捡起奶奶送的饭,一口一口的吃着。孤独,一个英雄,打赢了鬼子,失去了自己的妻子。结尾的胜利,被这种凄凉与悲恸强烈的充斥着。为了国家,为了胜利,中国人可以牺牲。但失去家人和心爱人的痛苦,是谁能体会的呢?谁来负责呢?我依稀可以感觉到,如此铮铮铁骨的爷爷,在面对奶奶遇害时,也想讨个说法,也想找个地方发泄一下,然而,面对了一个战争的年代,牺牲总是有的。这种以一人换一个民族的太平,也是爷爷这个英雄般人物所追求的。只不过,英雄的结尾,让我感到了悲凉与无限的孤独。实话说,看到此,我真的很难过。

看完了莫言先生的《红高粱》,我觉得他拿诺奖实至名归。每个作家都会去关注人性,关注社会。然而,一个能把人文主义融入到血液中,让人看完,无限惆怅的作者,实在是少有。看莫言先生本人,你是绝对不会体会到他是一个如此细腻和睿智的作家。但听他的访谈,就会感到他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更为重要的是,他是一个有着丰富阅历的人。莫言的作品不仅内容丰富,他的文笔也令我赞不绝口。他对场景的刻画,对人物的琢磨,对环境的描写,拿捏的入木三分。而且,读他的作品,我不得不查查字典。因为他的用词,有时我都不曾见过。

一个诺奖,也让天命之年的莫言成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偶像。相比传统的偶像,真的很难把莫言先生跟崇拜联系在一起,但莫言先生值得这个称号。他形象正面,为人低调,满腹才华,而且也有诺贝尔文学奖这个中国人从未企及的奖项压轴,没有人不会为提到莫言而不自豪。他淳朴,耿直,真诚,在中国拜金社会充满了虚假与浮华的时代中,是如此的恰如其分的给国人树立了做人的标杆。还记得,莫言先生在各种采访中,流露出了他常常吃饺子的习惯。山东人喜欢吃饺子,穷的时候,饺子是改善生活的标准。已经千万身价的莫言先生,还依然低调朴实的过着他的生活,没有忘记自己的出身与根,这在当下的中国,不得不说是个奇迹。他值得我们去尊重,去爱,去崇拜。

莫言作品读后感5

莫言坦称"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在《讲故事的人》里说的故事,有的是亲身经历的真实感人的故事,有的是民间传说的虚构故事,这些不同的故事巧妙地组合到一起,就是故事的大串连,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就是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皆无的现实生活"大杂烩"。

我与作者莫言有老乡关系的地域邻近感,有当兵经历的戎马生涯亲近感,有可算作同时代人经历生活感。所以,我读《讲故事的`人》,有着感同身受,读之感到特别有味,有一种不一样的情感,不一样的收获,使我受益匪浅,为之动情。

《讲故事的人》有独特的个性,有鲜活的人物,有动人的细节,有令人深思的故事,有谦卑和深刻的语言,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散文精品,在《讲故事的人》里彰显出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创作实力。

莫言在《讲故事的人》里,较大篇幅讲了他母亲的故事:莫言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他提开水因饥饿无力,失手打碎了热水瓶,本以为会受到母亲打骂,但母亲并没有打骂他,只是抚摸着他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莫言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他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时,母亲被看守人搧了耳光,多年以后,在集市上看到这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不让儿子报复,并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莫言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经济困难时期,他们家难得地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莫言就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求乞老人愤愤不平,却遭到了莫言的喝斥,母亲阻止了他,把自己碗里的饺子倒进了求乞老人的碗里;莫言最后悔的一件事,他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卖白菜的老人的一毛钱,母亲难过的泪流满面,对他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这四个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真实地刻画了一位宽容的母亲、悲悯的母亲、正直的母亲,充分展示了一位伟大母亲的形象,读了这几段故事,使我联想到了我已故的母亲,与莫言的母亲有许多相似之处,我一边读着《讲故事的人》,一边想象着类似的生活经历,内心深处受到了无比的撼动,难以名状的情愫在涌动,《讲故事的人》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莫言在《讲故事的人》里,讲了他童年辍学,因为年幼体弱,干不了重活,只好到荒草滩上去放牧牛羊,饱受饥饿,放牛时感到离开群体痛苦的故事;他躺在一望无际的草地上,周围看不到一个人影,望着蓝天上的白云,学着鸟叫,感到很孤独,很寂寞,心里空空荡荡,便模仿着鸟儿的叫声试图与天上的鸟儿对话,有时候会对树倾诉心声,但鸟儿不理他,树也不理他。后来,莫言把当年的许多幻想都写进了小说,很多人夸他想象力丰富,读了《讲故事的人》后,我仔细揣摩,那是他生活的真实体验。

莫言在《讲故事的人》里,讲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成长经历,他没有上过大学,小学都没毕业,上的是民间大学,莫言辍学以后,混迹于成人之中,开始了"用耳朵阅读"的漫长经历,他听着民间故事、说书人的故事长大,后来,在集体劳动的田间地头,在生产队的牛棚马厩,在热炕头上,在马车上,聆听了二百年前,故乡曾出现的一个讲故事的伟大天才—蒲松龄的讲的神鬼故事,成为他写作丰富的资源,"高密东北乡"一直成为他创造的不竭源泉。莫言在《讲故事的人》里,讲述从农村到部队的经历,与我的成长经历非常相似,有些故事情节,确实耐人寻味。

莫言还在《讲故事的人》里,讲述了写作《透明的红萝卜》、《娃》等等的经历,使故事与小说联姻,从小说里回味原始的故事,让读者的想象更丰富。


读莫言作品有感范文相关文章:

读《蛙》有感范文

《生命是孤独的旅程》有感

《活着》读后感800字大学范文5篇

电影《红高粱》观后感范文大全

红高粱观后感个人范文大全

读《百年孤独》有感精选5篇范文

《百年孤独》读后感读书体会600字五篇

看见读后感范文800字5篇

《朗读者》观后感范文五篇

《落花生》读书心得300字5篇优秀范文

读莫言作品有感范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482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