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钟为谁而鸣读后感

禧寅0 分享 时间:

《丧钟为谁而鸣》读后感 这本书,怎么说呢,引用扉页上的一句话,就是——“生死边缘的沉思录”。此书写于17世纪,当时作者染上了瘟疫,历经了生死,最后还是活着。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丧钟为谁而鸣》读后感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丧钟为谁而鸣读后感

丧钟为谁而鸣读后感1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读书是智慧的源泉,书中蕴含着许多人类的智慧及思想。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为了记录文章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以及阅读文章的感受,写一篇读后感是很有必要的。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丧钟为谁而鸣》(精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丧钟为谁而鸣》读后感“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所以,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而鸣。”他只是个外人。他不出生于西班牙,不成长于西班牙,他的家乡与西班牙隔着一整片大西洋;可他深爱着西班牙,它的语言、风景、人情无一不吸引着他,他为了这个国家可以放弃自己的家庭、事业、生活中的一切安稳与幸福。他,罗伯特乔丹,真的只是个外人吗?她只是个女人。虽然她长相丑陋,身材魁梧,嫁给了曾热情满满、现已偷生怕死的游击队队长巴勃罗,可曾经,她也拥有属于自己的炽热的爱情;现在,她蔑视胆小的丈夫,一心向往共和党,誓死保卫自己的家乡。她,比拉尔,真的只是个女人吗?他只是个老人。身为一个猎人,他已经步入晚年,是游击队里最年迈的成员;可他却一动不动地蹲在寒风大雪中,只为完成罗伯特乔丹交给他的勘探敌人岗位的任务,他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只为为战争献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他,安塞尔莫,真的只是个老人吗?读完《丧钟为谁而鸣》,我们就会知道在战争中,没有什么你我,因为战争是个可怕的漩涡,它将全世界的人都吸进去,无人能逃脱;在战争中,没有什么好坏,因为所有人的手上都沾满了鲜血,或许敌人只是个普通人,是个被母亲担忧的儿子、被妻子挂念的丈夫,却成为了战争的牺牲品;所以,当战鼓敲响,就是丧钟在鸣,当置身事外的人们还在幸灾乐祸时,他们不知道,这钟声其实就是在为他们敲响。海明威用了他篇幅最长的一部小说却仅描写了三天半的故事,其中的意识流占了许多篇幅。开战前,罗伯特乔丹会想到自己以前在马德里的时光,会开始奢望自己以后回到马德里后过上安稳的日子,还会想到曾经也是士兵的祖父和自己胆小而自杀的父亲;在自己腿被打伤、留在战场等死时,他的头脑已经不太清醒,可是他却坚定地想着一件事:让敌人快点来,我还能为西班牙做出最后的贡献。这种意识流细腻地写出了战争之中人们慌张、紧张、不安的心理,虽然罗伯特乔丹总给人一种冷静稳定的感觉,可只有读者知道,他的内心早已是波澜起伏,又谈何冷静呢!他的思维早已不受他控制,这是他的本能,也是一种人性,脱离现实残酷的战争,“出戏”到过去、未来的生活!海明威成功地用意识流营造了战争时真实的紧张感,让我在读书时心弦紧绷、不敢动弹!罗伯特的结局令人遗憾却又无奈。也许,上天注定他要为西班牙牺牲,否则比拉尔也不会从他的手掌中读出死亡,否则也不会偏偏在战争前下了大雪,安德烈的信也不会送晚那么一步......罗伯特炸桥任务成功了,本次偷袭也成功了,他甚至安全地送走了玛丽亚、比拉尔、巴勃罗......可是就差一步,就差那么一小步,他还是倒在了战场上,倒在了西班牙,倒在了他注定离不开的地方。

丧钟为谁而鸣读后感2

前三分之一真的看不下去啊,过于繁琐的细节描写,难以适应的语言习惯,节奏表述均显拖沓,突如其来的感情线也并没有很打动......着实不是我喜欢的写作风格。

但是中间部分比拉尔回忆和巴勃罗年轻时的“光辉战绩”、罗伯特开始动摇思考战争的意义、“糙汉子”奥普斯丁向罗伯特坦露自己对玛利亚的爱、比拉尔形容死亡的气味等等,我慢慢改变看法,体会到此书的精彩之处......再到巴勃罗的离队与回归、送急件的战友轻松度过敌军的领地却在自己军队的领地屡屡碰壁、聋子营地被围剿大家却无法施以援手等等。

一本40万字的小说,所讲所述限于三天,西班牙内战中海明威作为战地记者的真实体验而作,“战争”果然是他最想说的主题。

与我来说,最喜欢的两个人物就是安塞尔莫和比拉尔,他们的性格本身就有非常多打动我的地方,记录几个小点:

安塞尔莫下雪时站岗,冷得哆嗦的他看到敌军窗户里温暖的火光,内心依然坚信,倘若没有战争,自己去敲门是会被邀请一起取暖的。他始终认为,除去战争的“外衣”,所谓的“敌人”,大多数都只是一个平凡的好人,是某个女人的丈夫,某个孩子的父亲。可在战争年代,即便善良如他,也不得不一边忏悔祷告,一边持续杀戮。

比拉尔诉说自己的“丑与婚姻”这段要提醒三年后的自己再看一次哈哈,这个复杂又单纯的女人,这个勇敢的看手相人,提前预知糟糕的结果却依然要说服自己抱着迎接胜利的心态参与战斗,这样的“侥幸”或许就是“信仰”吧。

草草写下的读后感,只为提醒自己“读书需总结,矛盾要思考”,而读《丧钟为谁而鸣》需要极大的耐心!

钟为谁而鸣读后感3

第一遍看的时候浑浑噩噩,到一半时才惊醒了一般地激动了起来。看完时大概处于一种混沌的惊叹之中,什么也说不出来。

于是很快又看了第二遍,原本模糊的场景清晰了起来,理解似乎也是有可能了。喜欢罗伯特,喜欢比拉尔,喜欢安塞谟尔,甚至巴勃罗也觉得不错。比拉尔和安塞谟尔太让人喜爱了。可以理解而无法感受的,大概就是玛丽亚了,于是就好好的想了想玛丽亚。

极度温柔的玛丽亚,却完全不是男性力量的陪衬而存在的。作为罗伯特乔丹,你受过教育,见过世面,你有理想,你来赴他国的国难,和当地的地痞流氓泼妇打成了一片。你做到了这些,是因为你自己的聪明吗?如果反过来呢,当安塞谟尔那样的穷人,比拉尔这样的神婆,巴勃罗那样的流氓到了罗伯特的家乡,他们也会受到欢迎吗?他们是真的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命运,还是这一切是战争的幻象?可是你处在战争之中,你在这些人当中,你不会想着带比拉尔去见自己的朋友,也不会想请巴勃罗去你家喝一杯,你却很自然的会想着和玛丽亚的未来。你想过带玛丽亚见自己的学生,见自己的老师。

于是故事在此延展开了,到了不现实又尽可能现实的未来。你知道玛丽亚没有受过教育,你希望她的苦难能震慑住他人,就像那些苦难震慑住你一样。你深切地这么希望,你能想象带她去见你的学生,可你不敢带她去见卡可夫。不过你不可自制地这么想,你觉得这样可以让你更容易相信这爱情的真实性,让你觉得不是死亡的迫近把你们逼在了一起。

爱情如此,友谊又如何?书的名字并不是一句设问,在看完之后,我依然会疑惑,

每个人是不是一座孤岛,

散布在广袤的海洋中。

清晨的薄雾中穿来阵阵的钟声,

那钟声是不是为你而鸣?

丧钟为谁而鸣读后感

谁都不是一座岛屿,自成一体;每个人都是那广袤大陆的一部分。如果海浪冲刷掉一个图块,欧洲就少一点;如果一个海角,如果你朋友或你自己的庄园被冲掉,也是如此。任何人的死亡使我受到损失,因为我包孕在人类之中。所以别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它为你敲响。——约翰·堂恩

《丧钟为谁而鸣》是美国作家海明威于1940年创作的长篇小说,讲述的是美国青年罗伯特·乔丹志愿参加西班牙政府军,为配合反攻,奉命和地方游击队联系,在敌后搞爆破活动,完成炸桥任务,但在撤退时负伤并献出了生命。

这是海明威篇幅最大的一部小说,但全书情节仅局限于三天之内。通过主人公罗伯特·乔丹三天的经历,展现出了一幅友情、爱情、责任、信仰相互交织在战争中的宏大场面。由战争前的激进逐渐转变为意志消沉的巴勃罗、不想杀人却不得不杀人的矛盾的安塞尔莫、积极响应炸桥任务迎着死亡的勇士比拉尔、与乔丹一见钟情且相爱至深的玛丽亚,各个人物特点鲜明,读后都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的脑海中。

丧钟为谁而鸣

小说在铺展反法西斯战争的同时,更加注重对人生意义的探讨。人生的意义不是用时间来衡量,而是对于“现在”的态度。正如文中所说:除了现在再没有别的了,既没有昨天,当然啦,也没有明天。你要活到多大才能明白这一点呢?只有现在,而如果“现在”只有两天的话,那么两天就是你的一生,而这一生中的一切都将相应地压缩。你就这样在两天中度过一生。如果你不再抱怨,不再要求你永远不会得到的东西,那么,你就会过到美好的一生。

小说的主旨提醒我们要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我爱你,就象我爱我们为之奋斗的一切。我爱你,就像我爱自由,尊严和人们要求工作、不愿挨饿的权利。我爱你,就像我爱我们所保卫的马德里,就像我爱所有那些牺牲的同志。很多同志牺牲了。很多,很多。你没法想象有多少。但是我爱你,就像我爱世界上我最爱的东西,而我爱你超过了这一切。”我又有什么理由不热爱自己的祖国呢?

小说的名字是一个问句,但答案却是我们每个人都明白的。2020年初新冠疫情的爆发更加说明了“丧钟为你而鸣”的现实意义。中国爆发疫情的时候,西方国家幸灾乐祸,嘲讽挖苦声音不绝于耳。但是现在,我们的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曾经幸灾乐祸的国家却处于疫情的“震中”,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

理解了“丧钟为谁而鸣”的深层意义,也就能理解当下我们面临的困难,也更能坚定我们的信念。所以别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它为你敲响。(王逵)

丧钟为谁而鸣读后感5

虽然本书的“废话”有点多,但罗伯特·乔丹孤独地死在阻击敌人的战场,并由一个鲜活的生命变成一具冰冷的无头尸体,的确让一个身在和平年代的青年感到莫大的震撼。

战争的残酷不言而喻,我很难想象万物之灵怎么会做出比野兽还凶残的行径,而施加者与被施加者都是同一个种族,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人类,他们信奉不同的神灵但无论哪一个神灵都不会怂恿这同类相残之恶。

海明威真是叙述故事、描写细节的高手,短短的三天时间里发生的事情经他之手,化作了一本四十八、九万字的小说。大量的对话、大量的心理活动、大量的思想纠葛堆积在一起,将一次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的军事行动描写得真实细腻,从一个文艺青年接受任务、推进任务到完成任务后牺牲,其间发生的一切都只是这场旷世持久的战争里的小插曲罢了,可对故事的主人公来说,这是他生命里最宝贵、最精彩的三天。在一场战争中,飞机与大炮狂轰乱炸,将军与元帅纸上谈兵,而无辜弱小的小人物们却是最活跃的棋子,他们有的为信仰而战,有的为仇恨而战,而更多地却是出于一个不得不为之的原因——革命像一场暴风雨似的发生了,你不杀人,别人便要杀你,你不反抗,别人便要压迫你,总之你只能选择投入战争,为你选择的一方而战。

而战争究竟是什么呢?“战争就是个烂婊子,我恨死它了。”对于一切无辜的生命来说,战争把人分成了正义的一方与不正义的一方,可正义的一方又的的确确掺杂着不正义的人,不正义的一方也多多少少有正义的人,当“开战”的命令响起,当枪炮刀剑互相冲撞的时候,冷热的兵器都是不分青红皂白的,而一个个生命,一个个唯一的生命,将迎来它的非正常死亡,这是多么可怖的事情!无论杀人的理由多么冠冕堂皇,大恶人千刀万剐都不足惜,而无辜者的惨死永远都是不能被宽恕的罪恶,可是在一场杀红了眼的战争里,又有谁可以来得及考虑这些呢?战争就是战争,它注定要造成无数的悲剧,它注定要成为人类的噩梦!

罗伯特·乔丹本是一个大学讲师,他义无反顾地参加这场战争,是为了知识分子心中的自由与平等而战。他热爱西班牙这个民族,在投入战争接受任务后便努力去完成任务,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这个青年的思想起伏、情绪波动、意志的坚定与动摇、对人生的回忆与思考都来自那颗长在身体之上的脑袋,他不是神灵,不是上帝,不是将军,不是元首,他只是一个青年爆破手,他的脑袋里装着需要执行的任务,也装着各种乱七八糟的胡思乱想,当任务完成却无法撤离战场时,敌人割去了这颗脑袋把他变成了一具尸体。于是,这颗脑袋停止了思想,停止了痛苦,再也感受不到任何的波澜起伏。短暂的爱情消逝了,他为之奋斗的共和国消逝了,他的信仰、他的思考以及思想都消逝了,这个年轻的生命就这么结束了!没有体会过战争的人很难想象战争给人带来的痛苦,而经历过战争还保持着英雄气概的人的确令人信服。

战地的丧钟响起又结束,我知道故事总有个开始和落幕,而关于海明威的阅读,也要告一段落了。

1130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