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莫言著作的读后感

禧寅0 分享 时间:

莫言的书读来总是会让人感受到现实社会的残酷,他可以描写历史,也可以写实现代。而《蛙》这本书,就是描述的新中国60年代的故事。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蛙莫言著作的读后感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蛙莫言著作的读后感1

在中国当代的作家中,不提莫言是说不过去的,而在莫言的作品中,《蛙》又是不得不看的一部。莫言凭借这部作品拿到了茅盾文学奖,它也为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荣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读《蛙》,起先是因为莫言的名气,读到一半便欲罢不能了,它的那种沉重让人不忍心继续看下去,但也更不愿意随意地舍去,它给人以罪恶感、神圣感,它就像是我们这个民族半个世纪以来的生育史诗。

《蛙》的精彩,首先在于它形式上的创新。《蛙》全篇由四封信和一部九幕舞台剧组成,在内容上前面的四封信和后面的舞台剧基本一致,一些细节相互补充,莫言本人也说,可以用信来解释舞台剧,也可以用舞台剧来解释四封信。这种前后互补的结构,既不单调,又保证了内容的丰满,这也给今天的小说创作提供了新的方向。另外,全文以“我”——剧作家“蝌蚪”的视角展开,也增强了表达效果,使故事的叙述更具真实感。信的形式也为深刻剖析自我和全文主题的阐释提供了更为清晰的表达方式。可以说,莫言在《蛙》的形式设计上煞费苦心,单就这一点,它就足以值得每一位正在学习写作的人去品味。

当然,《蛙》的精彩,更加在于它的深刻内涵。《蛙》是以“我”的姑姑——一位妇产大夫的经历为线索,讲述的是从新中国建立到现在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生育的历史。起先姑姑用先进的接生方法为村里的孕妇们接生,被人们誉为“送子娘娘”,到后来的计划生育时期她又给男人们结扎,让女人们流产,被冠上“魔鬼”的恶名。其中既有对姑姑等一系列人物的刻画,更有对那个时代包括今天的深刻思考。在读《蛙》的时候,恰逢国家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我不由得敬佩莫言的敏感和先见,同时也开始感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就这个世界而言人口和资源的矛盾是愈来愈深的,我们当然不可以任由人口无限的膨胀,但是,对个人而言,尤其对于自古以来就提倡“多子多福”的中国人而言,没有后人,或者怀上的孩子被打掉,那是极为残酷的。小说中各种冲突看得人触目惊心,不敢想象计划生育的历史是那样包含血泪和苦恨。

我们今天当然不可能再像那个年代一样残忍和黑暗,但是性别鉴定依旧存在,拐卖儿童依旧存在,依旧存在,失独父母依旧存在……生命的意义在于延续和发展,可是多少人没有了孩子,多少人又有不了孩子。我们独生的一代抱怨没有兄弟姐妹,可是我们却不懂得感恩来到这个世上的幸运。产生是没有错的,活着、活下去也是没有错的。莫言在后记中写到“他人有罪,我亦有罪”,那么为那些过去的,现在的和将来的好好活着吧,活着便是最好的赎罪。

蛙莫言著作的读后感2

带着钦佩之情,我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拜读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代表作《蛙》。这部作品,作者用了十年之久,三易其稿,是以写信的口吻诉说了所在的乡村,为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所发生的一些事情。

小说的名字叫《蛙》,听说莫言取这么个貌似奇怪的题目显然有着深刻的寓意:首先,蛙和“娃”读音相同,而主人公“姑姑”从一个受人敬重“送子娘娘”,到计划生育实施后,被无数人唾骂的“杀人魔头”,说到底,她的一生都在和娃娃打交道,她的爱恨情仇,都和娃娃有关;其次,青蛙和叫声和孩子的哭声很相似,都是“哇哇”的声音,这让后期的“姑姑”一听到蛙声,想起那些还未出生就被自己扼杀在子宫里的孩子,立刻变得神神叨叨,备受煎熬。因此,晚年的姑姑在老伴的支持下,做了无数个泥人,她说这都是她“毁”了的孩子,现在都有了别的去处。这是姑姑一辈子留下的忏悔,也许没有人同情她,但是真的,她心里的无奈恐怕也只有看到过这些泥人的人才会懂。

每个人都是自然人,都有爱护生命、尊重生命的天性,不是在逼不得已的情况下,“姑姑”也不愿去做这样一件与本性相悖的事。

莫言著作的读后感3

暑假里本人读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一本书《蛙》。这本书给我的印象有三点:

第一、语言平实有趣,个人语言口味浓重而又通俗易懂,很有个人特色。比如:“王肝与王胆是一卵双胎。王肝身体高大,但王胆却是个永远长不大的`袖珍姑娘——说得难听点吧,是个侏儒。大家都说,在娘肚子里时,王肝把营养霸光了,所以王胆长得小。”这里把双胞胎说成一卵双胎,虽然不是很雅致,但听起来即通俗又可笑。就算是刚懂事的小孩子一听都明白四五成了。

第二、故事真实性强,取材于身边的人和事。真实的故事给人的感觉总是无赖可击,描绘起来是那么地贴近生活,是那么是自然流畅。比如“譬如我曾讲过的吃煤的故事。许多人以为是我胡乱编造,我以我姑姑的名义起誓:这不是胡编乱造,而是确凿的事实。……第二天我们在课堂上一边听于老师讲课一边吃煤。我们满嘴乌黑,嘴角上沾着煤末子。”以前生活穷苦,孩子都是饿着肚子上课的,连煤都吃。但在莫言平实的描绘下就显得很真实,很有童趣。

第三、人文关怀能引起读者的思考,但小说里面没有提出更有思想性的个人看法,未能领引读者向更高更宽的方面去思考。比如文章最后,只提到姑姑末落的尾声,但没有在更高更深远地去看待计划生育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莫言的这篇小说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对计划生育好坏参半那样,显得平淡奇。

蛙莫言著作的读后感4

《蛙》,一部简短而直面现实的小说。读罢该书,就像走过了国人的心灵长廊,不由自主的重新探寻了人类的孕育到出生的生命历程。

该书的主人公是一位坚实捍卫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者——我的“姑姑”。她不惜一切代价,费尽心机,目的就是不让任何一个超生的孩子出生。她宁可血流成河,也坚决不会让超生一个。在她强大的攻势下,上千的孩子在她手上流掉。而这些,只是故事的一半而已。也许,我们会禁不住的厌恶计划生育政策,对“姑姑”也会产生憎恨之感。但是,作者——莫言并没有就此停笔,在小说的后半部分,“姑姑”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对“我”的超生却只是睁只眼闭只眼。

读完这部书,留下的不只是对心灵的震撼,还有是对现实的无奈。计划生育始终是国人内心的伤痛,在中国广袤的农村,像“姑姑”这样的人物数不胜数,而现实往往比书中描写的还要残酷很多。

我们有活着的权力,但未必有有出生的权力,这就是人性要服从社会。但是无论什么情况下,人的生命始终是第一位的,任何借口都无法剥夺人生存的权力。

蛙莫言著作的读后感5

自己想读莫言作品久已,只是囊中羞涩和畅销书时髦我却等待降温两个原因,一直耽搁了。十天前,到县图书馆办了图书证,借到了书,花了一周读完了莫言的代表作《蛙》。

记得大二的时候,我给班上同学讲解美国文学,我列举了美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作家,当时我给大学同学发出感叹,中国人何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当时的话题不了了之。关于诺奖文学梦,我在中学时代特别关注。据说鲁迅有获奖的资格,他放弃了,后来我读了一些文章,没有官方的资料。小学老师焦贺春说路遥有资格获得诺奖,可是他英年早逝,留下了不朽的两部小说《平凡的世界》和《人生》。2012年10月11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举国欢庆,一时掀起诺奖热。我看了莫言领奖的直播,记住了一句话。莫言说他是个讲故事的人。的确,看莫言的书,语言地道,通俗上口,很有农村气息,故事让人震撼。

《蛙》这部作品给我最大的印象是情节跌宕起伏,描写生动形象。对于特定历史时刻的低层人,引发读者共鸣!姑姑这个角色特别给力,她晚年忏悔自己的罪恶,她也没有孩子,一辈子给人接生,结果自己膝下无子,一个讽刺性的结局!

蛙莫言著作的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128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