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围城》小说读后感7篇

业鸿0 分享 时间:

《围城》是一部风格独特的现实主义讽刺长篇小说,也是一幅市井百态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钱钟书《围城》小说读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钱钟书《围城》小说读后感1

“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出自《围城》书中才女苏文纨的一句话,此书作为钱钟书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堪称中国近、当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这是一部读来如嚼橄榄回味无穷的奇书。

虽是 40年代的作品,阅读多次却能够无数次引起我的共鸣!很多的事情,就像是发生在身边,人物的心情,就像是从自己记忆中掏出来的东西,贴切的让人吃惊!仿佛去看心理医生的病人被医生一下子戳中了心事一样,有几分不可思议,又有几分难堪,却还有几分爽快!

这是一本有趣的书。更深刻地说,这是一本睿智的书,因为它源于一位智者对于人性的洞察与调侃。我惊奇于书中既有《儒林外史》式的冷嘲,又渗有马克·吐温式的热讽幽默。那些信手拈来的比喻,不但诙谐生动,而且精辟警人,富于哲理。 难以想象,拥有多方面造就的学者竟然还保有如此丰富的想象力。这不是一般的想象力,不同于孩子般的天真烂漫,它来自于智慧、学识、才华,以及自己的情趣。它时不时地拿起生活中的可笑之处开开玩笑,将生活本身展现在读者面前,将“围城”中人在各种背景下的痛苦、感伤、可笑等作为自己观察、讽刺的对象,令读者感觉到一个个看似遥远但却离我们很近的鲜活的人物形象。

他从身边琐事娓娓道来,总有那么一处是撞击到你尘世的灵魂。你看《围城》中,谈话、吃饭、交友、恋爱、工作、家庭,全是生活中种种细节,极其普通的琐事,然而正是在这些琐事中,在这些微不足道的细节中,一个个活生生的生活场景,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是那样生动,鲜活、逼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让我们不断自醒人生是围城,职业是围城,婚姻是围城,冲进去了,就被生存的种种烦扰包围。

像我们常会有这样的想法:小的时候,渴望成长;长大了,却又怀念童年时风中荡漾的秋千。我们永远都不会对现在满足。读完《围城》,我突然有一种冲动,突然想对身边所有人大声地说:“怀念已过去的,珍惜还拥有的。”因为从这本书中我了解到,只有珍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们才能看清生活,不致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方向。

钱钟书《围城》小说读后感2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此句或许便是该书书名的由来,寥寥数字,勾画出了一副若在眼前的画面。

爱情,或许是文学最为钟爱的主题,自《诗经》之“关雎”到民国的张爱玲,再至当下,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史,这是一个不曾中断的话题,道尽了人们在爱情里的喜乐悲欢。

如同钱老先生所言,城外的人,总是想冲进去的,但疑问之处在于,为何城内的人在冲进去之后,又想着如何逃离呢?更有甚者,如“扬州八怪”的金农所言“伤人手,不可治”,此君对于围城,大有远离才安全之意。

但也有如金岳霖者,在“围城”里独自游走一生,或许在精神里,林徽因是始终伴他左右的。金老先生或许是围城之内与金农隔墙而望的两类人的典型代表。

一个人,或者说,两个人,在城外与城内是为何会出现如此的差异?当两人爱之切切、急欲携手进入城内之时,这段路途上何事影响了原本的计划?

当两人携手欲共度今生之时,此时,便出现了一个问题,原本独立的两个人,从此便被牵连在了一起,由一个人的生活变成了两个人一起的生活,从某种意义而言,两个人将要融合成另外的“一个人”。有爱情到婚姻的过程,对每一个人而言,都将是一种转化。

“遇见你,我变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尘埃里去”,当张爱玲如此的姿态面对着胡兰成之时,便已可预示他们的结局。

爱情里的两个人,或许应当是独立而自由的,这种独立和自由,并不是说两个人得是相隔万里、平行而前,只留下相互眺望。而是应当保留着各自独立的本性,意识之中,总有一些区域是你自己的,而不能“低到了尘埃里”没有了自己。倘若更甚的,“但我的心是欢喜的,并且在那里开除了一朵花来”,那作为一个旁观者的我,很希望她是一直欢喜的。

钱钟书《围城》小说读后感3

不知道哪位名人说过:“读一本好书,就象和许多良师益友交谈。”相信各位都深有感触,所以请大家谈谈自己最喜爱的书。

我最喜爱的书:钱钟书《围城》

我第一次看《围城》的不是小说,而是电视剧,我清楚的记得不是从第一集开始,而是第五集开始,正好讲到五人去三侣大学的途中,那个时候方鸿渐刚刚被唐晓芙甩了,又被挂名的丈人炒了鱿鱼,正是遭受双重打击而特别沮丧的时候。虽然旅途艰辛落魄,却也妙趣横生。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很快象少男少女追青春偶像剧一样追起这部电视剧,央视一天才播一集,在我的印象中很少追过连续剧,那个时候我才真正觉得,追电视剧原来那么辛苦。

看完后,我便到处找《围城》,那个时候可没有互联网,找东西真不容易,现在想想Internet真的太方便了,有问题解决不了,连我幼儿园的仔都说上古狗(GOOGLE)查查。幸好《围城》播出后,引起极大的反响,半个月后,我就在书店里看到了《围城》。这本书我几乎是一夜看完,真的让人回味无穷,写得太棒了!那时我非常纳闷为什么这么好的书竟然很多人都不知道。

后来又看了两遍,每次都有不同的感觉。最经典的话:“围在城里的人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无论职业也罢,婚姻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虽然写的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事,放在今天仍然是真理。

钱钟书《围城》小说读后感4

这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本小说,92年曾经拍过一部由陈道明主演的同名电视剧,也很不错,不过与小说原著相比却是逊色了不少,所以我更愿意为大家推荐《围城》这本小说。

与一般的小说相比,《围城》的情节性并不强,没有那么跌宕起伏的情节,但是这本小说的语言,尤其是对心理活动的描写,却是一般小说无法比拟的。一般的小说在语言上能有几处精辟独到之处就不错了,而《围城》几乎处处都是妙笔生花,处处都是作者的匠心独运,其精致细腻简直就像一件艺术品,真让人不得不感叹钱钟书先生深厚的语言功底。《围城》形成了独特的钱钟书风格的讽刺与幽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讽刺小说的典范。它的幽默不同于哗众取宠的搞笑和莫名其妙的胡闹,而是极富哲理意味,是智慧的闪光,让人在掩卷大笑之余,也会若有所思。

《围城》描写了留学生方鸿渐回国后两年的情感生活和种种经历,以及他身边的一群灰色的知识分子。为什么叫做《围城》呢?它是取自一个法国寓言,“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这话说得很富有哲理,其实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遭遇这样尴尬矛盾的境遇,每每想到这句话总让人会心地一笑。

小说的前半段是写方鸿渐与苏文纨、唐晓芙两人的感情纠葛,方鸿渐这个人善良而软弱,聪明而虚浮,胸无大志,一事无成,就像赵辛楣对他的评价-“你这个人不讨厌,但一点用也没有”。他在爱情上也极不果敢,顾虑太多,结果让自己越陷越深,难以自拔,两边都翻了船。我个人觉得,方鸿渐和唐晓芙真的很可惜,如果方鸿渐多一点勇敢,结果就肯定不同了,可他却偏偏是个懦弱的人,好好的一份爱就这样错过了。后半段写的是他和赵辛楣等人去内地三闾大学教书的经历。一路上李梅亭、顾尔谦二人的丑态百出以及三闾大学里面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演绎出了一场场闹剧,生动地描绘出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伪善丑陋的一面。其实与其是他们是知识分子,倒不如说他们是一群打着知识分子的幌子招摇撞骗的猥琐小人,他们是读过书,可本质上跟市侩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多了一些虚伪和狡猾。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的“写这些人,我没有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读罢小说,你会发现其实所谓的知识分子并不像看上去得那么冠冕堂皇,他们也是人,也具有人的一般弱点。而钱钟书先生对他们的讽刺批判是那么的深刻尖锐,真的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这种自我剖析精神。

总之,我个人认为是非常经典的,希望你们也能喜欢。

钱钟书《围城》小说读后感5

《围城》中有一句话:“城里的人想要出去,城外的人拼命想进城。”其实,每个人心灵内部或多或少地包围着一座“围城”,好的“围城”帮助我们抵抗外界不良诱惑,可是坏的“围城”却连人性的真善美也一并阻隔,使心灵变得阴暗严寒。

从某种意义而言,心灵的“围城”是个体凭借个人认知而树立地一道屏障。喜爱的事物畅通无阻,排斥的事物被“无情”地拦截。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将善意恶仅为虚假,让美好污染为黑暗,让我们心灵的“围城”阻止了太多美好事物的光临,从而人心冷漠,温暖不再。

问其原因,很大一部分源于个人良知的缺失和社会的信任威机。从老人摔倒扶人者反被诬告,人们渐渐建立起一道冰凉的“围”——自己在城里幸福的生活,丝毫不考虑外人。而还未从我们内心小便宜处谈去的“小悦悦”事件,将这种形势化为了比漠不关心更严重的地步,即对生命的漠视。如此下去,社会如何?人心如何?

王国维有人生“三境说”——昨夜西风凋树,独上高楼,望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星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其实,我们的心灵也要有“三境”。一日保持纯净,明辨事非。二日接纳美好,宽容为人。三日创造美好,共建和谐。我们内心的“围城”若能遵从这三点,只怕我们会在城里幸福生活还不世,外人也想要进来体验一番吧!

保持纯净是说我们心灵的“围城”要抵制真正“假恶丑”的东西。只有保持内心的纯净,我们才有一双洁净的慧眼生活,做到亭亭独立于人世。荷花的美除了在于她挺立的身姿,还有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

接纳美好宽容为人是说我们要保持内心大度,让心灵的“围城”乐于接受帮助。《圣位》里有一句话说:“凡有的,还要还给他,让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这句话表面上写了一种富人更富,穷人更穷的形式,实际上,它也能解释为:拥有美丽的,他的美好会更多,内心更纯净愉悦。而抛弃美好的,则美好而会离开而去。只有接纳,才能创造。

创造美好共建和谐则是说我们不能生活在“围城”中一味接纳,还要学会创造,打开城门将美好撒向远方,作一个无私的奉献者。这样,我们的“围城”才是有活力的,健康的。

心灵的“围城”不可怕,可怕的是它会变成一座“空城”,毫无生气。心灵的“围城”不可怕,可怕的是它会变成一座“自私之城”。阿尔卑斯山脉上有这样一块标语,上面说“在路上,欣赏美啊!”我们的心灵的“围城”也要学会欣赏,学会接纳,学会奉献。这样,每个人的“围城”会因有共同的美好存在而相互吸收、联系。如此一来,和谐之道还会远吗?

钱钟书《围城》小说读后感6

起初读起钱老先生的《围城》这部著作的时候,对我来说还是懵懵懂懂的,但是细细的去品嚼的时候才会慢慢的去理解其中的一些人生道理。对于其中的一些人物情节和故事,给我的整体感觉就是像电视剧一样演述着一幕幕婚姻生活,在婚姻现实与理想虚幻两者之间飘忽不定的穿梭着。

“方鸿渐”这个人物钱老对他的形象刻画以及性格表现可谓是淋漓精致。他是一个无能的、意志不坚定的、经不住诱惑的人。对于整篇文章来说更是一个失败的人,他的失败是因为他缺乏对现代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以及精神上破缺的抵抗精神。他就是钱老笔中“围城”当中的一类人,平庸且徒劳的只会找寻解脱,思想上有了些许解放,但是行动上却跟不上,最终只会是徒劳无功,在可悲的“围城”之中永远地绝望下去,得不到解脱。

“围城”用的是一个比喻,喻的是“婚姻”,所以常说“婚姻就像是围城”。方鸿渐等人就是困在这"围城”当中的人,对于钱老的《围城》有许许多多的经典语句,譬如:“一个人,到岁还不狂,这个人是没出息的;到了岁还狂,也是没出息的。”“我们对采摘不到的葡萄,不但可以想象它酸,有很可能想象它是分外的甜。”“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这些等等语句,有的是对于人性的批判,有的就像鲁迅先生所写的阿Q一样,用所谓的“精神胜利法”以此来满足自己所达不到的欲望,也表达了作者对于那种实现不了愿望,却在精神上使自己满足的一种讽刺。对于婚姻来讲,没有用好的态度去看待它,只是好奇的拼命想要进入这“围城”之中,最后千疮百孔也逃脱不了。

最后《围城》写的是不断追求与追求后所带来的不满足和厌烦,用“围城”来比喻人类的“围城”困境,两者之间在我们的生活中相互交融,相互排斥。其中有欢乐,也有痛苦,

有希望,也有失望,这所有的一切就像是在比喻于我们的人生所事一样。对于人生上的困境来说,不管是学习上的还是生活上的困难和挫折,我们都要以乐观的、积极的态度去看待,去面对,我想这就是钱老给我们的启示吧。

钱钟书《围城》小说读后感7

经典就是经典,生活淬炼后再读竟无语凝噎!我们原本都想活成赵辛楣(聪明有主见,有真才实学,世事洞明,却富有同理心,情商极高,唯一一点缺陷过于痴情)和唐晓芙(漂亮可爱,极有主见,不爱慕虚荣和胭脂俗粉,敢爱敢恨,内心洒脱明亮,但对爱情有自己坚持的高标准,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模样,却发现自己只是方鸿渐和苏文纨或者孙柔嘉。

围城到底指的什么?我个人理解围城表示的是一种枷锁一种困境,一种慕名进去了蓦然回首发现入口和出口都轰然关闭的无奈之地。书中告诉我们不管是生活,工作还是感情,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围城,只是围城对于每个人的相对高度不一样。围城个人应分为婚姻和工作两种,婚姻围城逃离代价太大,人一辈子顶多逃离一到两次,而工作围城,逃离代价小,可以逃离多次。那遇到围城怎么逃离呢?至于工作围城,钱老书中告诉我们,一是用真才实学,世事洞明和强烈进取心来武装自己,让自己有登云之梯,也即围城相对高度能低些,这样即使逃离也能顶多皮外伤,不会伤筋动骨,比如赵辛楣虽换了多分工作,但都能做到每份工作业绩突出,逃离围城不但没有伤筋动骨,反而为其人生履历添分不少。

二学会借助外力,比如方借助周家声望和资金留学和银行工作,也才让方有机会和苏赵唐平等交流甚至在感情产生瓜葛的重要筹码,但方和周家闹翻后,这些平等交流的筹码也就没有了。但也有一点,借助外力虽能让人生跃迁到另一个阶层,但如果自身能力欠缺,缺乏进取心,又眼高手低的话,也是很快就会被刷落的,慢慢地也会处于一个不上不下的尴尬之地。陷入到另一个围城。至于婚姻围城,钱老也给出了答案,就是尽量做到不逃离。怎么做到呢?找到最恰当的人一起进入围城,曾有人说过最好的婚姻是你爱她,她也爱你的。其次,她爱你。其次,你爱她。最后,才是你不爱她,她不爱你。第一种最好,婚姻也最牢固,两个人会把日子过成诗而不是围城,所以也就不存在逃离的问题,而越往后,围城的概率越大,想逃离出去的概率也越大。

所以,尽量找一个你爱她她也爱你的人共度余生。而钱老和杨绛女士的婚姻就是最好的证明。

钱钟书《围城》小说读后感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10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