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秘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外国名著读后感 > 名著浮士德读后感10篇

名著浮士德读后感10篇

梦荧4371 分享 时间:

《浮士德》是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一部长达12111行的诗剧,《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是他毕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结晶。以下是小编准备的名著浮士德读后感范文,欢迎借鉴学习。

名著浮士德读后感1

我刚读完《浮士德》这本书,听到这个书名,你也许很惊讶吧因为这是一本西方版的书,好多同学都说看不懂。当然,我也不例外,我只是用自我的思想、自我的眼光来看这本书的资料,分辨故事中的真善美、假恶丑。

我喜欢故事中的魔鬼——“梅菲斯特”。你们必须会觉得我的思想有问题,可是我爱书中的魔鬼是有原因的。

梅菲斯特虽然是个恶魔,可是却有为成就大恶而行善的力量。正如他在自述中说:“我是永远的精灵!”他总是想作恶,却总是产生行善事的那种力量。梅菲斯特不是一个普通的恶魔,因为他是考官,是神通广大的打手,是学识渊博的恶灵,是一个促进者。

他喜欢突然邪邪的一笑,露出一个极有个性的笑容。他喜欢一个人,就用心去爱;他恨一个人,就一本正经的告诉他——我恨你!我就喜欢他这种直白、真诚的个性。他让我联想到人类的“魔鬼”,那些人心里是黑的,表面上却笑嘻嘻的,一副纯洁的样貌;还有的人表面上称兄道弟,暗地里却各自打着算盘;也有的娶了媳妇竟把含辛茹苦的母亲赶出家门。这些人与梅菲斯特相比才是真正的魔鬼呢!

也许,人人心中都会有邪恶的一面,可是人和魔鬼不一样的是:魔鬼把邪恶挂在脸上,于是他给人们的印象就是丑陋的、邪恶的.;那么,如果把邪恶藏在心里,就是纯洁、善良的吗这不是连魔鬼都不如吗。

正邪只在一念之间,这是《浮士德》教我的,也是梅菲斯特告诉我的。正视心中的邪念,找回与生俱来的善良吧!

名著浮士德读后感2

寒假里,我阅读了德国文学家歌德的著名诗剧作品——《浮士德》,这本书让我实在是受益匪浅啊。

诗剧的主要内容是:上帝与魔鬼靡非斯陀打赌:由靡非斯陀引诱浮士德,看他是否会放弃高尚的追求,弃善从恶,成为魔鬼的俘虏。魔鬼帮助浮士德恢复青春,遨游了人间和神界,经历了对爱情、宫廷权势和财富、古希腊艺术之美的追求和享受,但均未能满足浮士德的心灵。最终,在围海造田这一事业中,主人公浮士德找到了心灵的家园,说出了决定赌局胜负的那句话,然后便倒地而死……

我印象最深的是故事的结局:浮士德并没有成为魔鬼靡非斯陀的俘虏,而是升入了天堂。因为他虽然说出了决定赌局胜负的那句话——“真美啊!请停下来”,但最后做的围海造田属于上帝当初所规定的“带领人们走向幸福”这个标准。他享受爱情、财富、权力,只是满足了自己的欲望,其实并未获得心灵的满足。只有最终在围海造田这一既征服了大自然,又能替大众谋取福利的公益事业中,百岁高龄、双目失明的浮士德才真正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家园,此时,他死了,死得心满意足了。

由此我想到:人的一生,如果只是毫无目的地空虚度过,直到死,心灵也就没有真正充实、满足过。只有在活着的时候奉献自己的力量,多做一些利国利民的事情,生命才会显得有意义。

名著浮士德读后感3

第一部1773年开始写,1808年出版;第二部1832年临死前才完成,死后才出版。中间跨越六十年,花费其毕生心血。

《浮士德》是我迄今为止看的最为晦涩难懂的一本书,花了我整整两个多月的时间,还是仅读了个大概。

诗体哲理悲剧《浮士德》是伟大诗人、作家、思想家歌德最重要的代表作。它与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并列为欧洲文学四大名著。主人公浮士德是16世纪德国历史书和民间传说中的人物,通占卦、天象、巫术、炼金术。歌德在《浮士德》中,根据这个民间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浮士德和魔鬼靡非斯托的形象,展现了一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精神生活的发展史。

浮士德的形象反映了歌德对人性、对人的精神内涵与境界的深刻洞察和把握。他塑造的浮士德性格中两重性使他处在上帝和魔鬼之间,兼有神性和魔性。他若不断地追求知识与真理,追求美善的事物,追求高远的理想,会上升到灵的境界;如果他贪图享乐,胸无大志,庸碌无为,且执迷其中不能醒悟,将坠入魔道,走向堕落。歌德认为,沉沦和进取的双重引力在浮士德身上并不对等,他的神性要强过魔性,他本质的、主导性的一面是自强不息、发奋进取、永不满足、积极向上,这就是所谓“浮士德精神”。

名著浮士德读后感4

这部不朽的诗剧,主要塑造了浮士德——一个满腹经纶的知识分子,由于不满现状,进而竭力探索人生的意义。

剧中,魔鬼靡非斯特使用魔法引诱着浮士德,先从小世界的沉迷酒色,到大世界的官场、战场、直至改造自然、为民造福……上天入地、惊心动魄,从这种种奇特的人生体验,塑造了一个不断探索人生真谛,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形象。

浮士德说:“我只是匆匆走在这世上,任何欢乐都抓紧尝一尝,不满意的立刻将之抛弃,抓不住的干脆将它释放。”他认为,人生就是不断的体验,不断的追求,永不满足!这,也许就回答了,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

魔鬼靡非斯特也说:“如果你不走错路,你就不会明事理。”与我们常说的,实践出真知相吻合——魔鬼竟然也说出了人话?其实,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人、坏人之分,在人性中,也是善恶共存、共生的。歌德凭借这两位主要人物,道出自己的理念:只有努力,人不怕犯错误,但怕不努力!言外之意: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人活着,就要不断的追求;哪天,追求停止了,生命的意义也就结束了。这仅仅是我自己肤浅的理解。

名著浮士德读后感5

这个星期的任务是《浮士德》。

歌德这个老头子聪明得过分,他还永远有18岁的'小姑娘的可爱,这倒罢了,可18岁的小姑娘也爱他。怪不得他垄断了欧洲的感情。

我总觉得浮士德有些强迫症。当然了,他的自强不息用心进取是十分值得肯定和效仿的。可我偏偏就是喜欢那个老和浮士德捣乱的靡菲斯特。

靡菲斯特实在是太酷啦!我私心里觉得他就应是披着斗篷,带着兜帽,时而戏谑,时而冷笑,时而骂娘,时而跳脚的大酷哥一枚。

他就应是冷笑地说:“尊贵的朋友,所有的理论都是灰色的,生活的金树常青。”OMG,实在是太给力了!

我尤其振奋于他即将带领浮士德开始访问小世界时说:“我祝贺你开始这段新的人生旅程!”哇哇,每次看到这句话我的小宇宙就燃烧了,激动之情不能自已!恨不得也和靡菲斯特签个契约。

歌德你实在是太伟大了!创造出这么酷的男二号!深深后悔自我不学无术,如果勤奋些不就早一点读到这么棒的书了么?哎,相见恨晚啊!我太失败了,学外国文学可此刻才读经典,惭愧啊!

另外我觉得浮士德对玛加蕾特示爱时说的话太有水平了!“唉,我就不能在你怀里安安静静呆上个把小时,胸贴着胸,灵魂搂着灵魂?”OMG,以后我要是有儿子,他追女孩写情书的时候我必须要强烈推荐他写上这段话!

最后,我觉得我的这篇文章配上上方的这个题目实在是太天衣无缝,交融,相得益彰,大放华彩啦!

名著浮士德读后感6

《浮士德》是歌德根据流传于民间的有关浮士德的故事而写成的一部悲剧。这个民间故事含有强烈的悲剧因素,在浮士德身上反映了新旧交替时期宗教与科学、理智与情感、神性与人性、因循与追求的各种冲突。

歌德笔下的浮士德是文艺复兴时代一个巨人的形象,他厌恶宗教和传统加于他身上的束缚,渴求生活,不断进取,为实现人的价值、生活的真谛而不停地追求。在浮士德身上有着一种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和纯洁,这种活力就是对人的存在的意义进行锲而不舍的探求,就是在不断克服错误和过失中去追求真理,最后走上正途。就在对“最高存在”的意义的探索中,他要把全人类的苦乐集于一身,要在个人的内心中领略人类的全部感情。他冲破了知识的牢笼,摆脱了官能的享受和情的羁绊,走出了“小世界”,而进入了“大世界”。在这个“大世界”中,他曾为帝王服务,曾同古代的美结合,但这给他留下的是一片空虚和一场幻景。最后他在为人类造福、征服大自然的宏伟斗争中,感到了最大的满足,得出了智慧的最后答案。浮士德所得出的最后答案无疑是积极的,但有着空想的性质。离开改造社会单纯地改造自然,到头来也只能是一个幻想。失明的浮士德把魔鬼为他挖掘坟墓的场面当作是他的人民与大海搏斗的壮丽景象,为这种幻想提供了一个例证。这也正是浮士德悲剧意义之所在。

我特别欣赏书中浮士德所说的一句话:“我要纵身跳进时代的奔波,我要纵身跳进时代的车轮;苦痛、欢乐、失败、成功,我都不问,男儿的事业原本要昼夜不停。”虽然浮士德是一个悲剧人物,但是从他身上体现出来的这种面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和积极的进取、追求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名著浮士德读后感7

善良人在追求中纵然迷惘,却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途。——《浮士德》

这就是《浮土德》触动了我的一句话,也是浮士德性格“肯定”、“善”、“否定”、“恶”的发展历程的概括。

《浮士德》被称为欧洲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它是一部诗剧,分上下两部,共一万二千余行。浮士德本是十六世纪德国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在传说中,浮士德是一个追求世俗享受而把灵魂卖给魔鬼的术士。歌德借用这一题材,把浮土德塑造成一个德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形象。作品写浮士德一生从书斋、市民社会小世界走向政治、历史大舞台的过程,其中经历了求知生活、感情生活、政治生活、艺术生活、改造大自然这五个阶段,从而总结了诗人自己一生的生活经验,也概括了文艺复兴以来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精神探索的历史。

浮士德是一个虚构的象征性形象。但是他有鲜明的个性,那就是永不满足、不断追求,不断探索的精神。他的内心充满矛盾:一方面满足现状,享受现世幸福,另一方面不断追求更高的理想。他一生中有过迷惘,有过错误,但是由于他的自强不息,所以能够不断前进,最后能够找到人生真理的答案,要做一个“每天争取上进和生存的人”,并被天使接到天堂,见到了圣母。魔鬼在诗剧中作恶造孽,引诱浮士德堕落,但实际上却促进了浮士德的前进与成长。套用苏格拉底的话说,如果浮士德是一匹马,那么魔鬼被派遣到这个世上来,好比是马身上的一只牛虻,职责就是刺激它赶快前进。正是他帮助浮士德走出书斋,投身于实际生活,也是他促使浮士德在克服自身错误的同时摸索前进,魔鬼其实成为了浮士德在前进道路上不可分离的伴侣。

歌德的创作过程长达六十年。他从青年时代起即构思此诗,直到临死前不久才告完成。可以说,这本身即是一种追求,对文学的一种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正是这种追求,使歌德在晚年仍不断地学习新事物,探索新问题。而《浮士德》正是这种追求所带来结果的最好验证,可以说,是这种追求造就了《浮士德》几百年来的经久不衰。

生命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使目己的人生高度在不断追求的过程中得到提升。每个人在人生追求中都会遇到各种无法逃避的问题,必须选择,而不断追求,自强不息,勇于实践和自我否定的性格,将使其免遭沉沦的厄运,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理想。

也许不是每一个人都是浮士德,但每一个人都不能缺少浮士德顽强向上、热爱生活、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的品质。

名著浮士德读后感8

“其实这个城市也是空荡荡的,你孤独地站立在石头森林里。所有的人都带着白色面具,你看不到面具背后狰狞的脸。围绕在你的周围,只有令你毛骨悚然的笑声。《浮士德》中恶魔靡菲对上帝说:这个世界就是苦海,永远不会改改变”这个一段说明了《浮士德》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主要反映社会的黑暗。

读了这本书让我了解了社会的黑暗的一面,书中男主角池海翔因读高中时得了奇怪的病,同学们不但没有帮助他而是看是嫌弃·欺负·羞辱他,因而从此放弃了自己最爱的画画。但在好友滕汐告诉了他一个关于立志的故事,从此他开始奋斗最后成为光彩要人的画家。这也告诉我以后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都要勇敢的去面对,在这篇文章中有一段彻彻底底的证明了。

“或许这个世界一直都是不公平的

有的人靠后台和关系上位,有的人却幸幸苦制作专辑却无人过问。

有的人出生家才万贯,有的人天生自卑,连自己都瞧不起。

有的人付出比别人付出多十倍的努力,却得不到十分之一的回报。”那么我们因该要奋斗起来还是要自卑的活下去呢!如果奋斗起来可以让那些豪不努力的去羡慕去吧!可是自卑的活下去,那些人将永远的把你踩在脚下!这个就就是社会的残酷,在学校中就常常有这样的例子,在毕业考试中那些比你分数高的人就把你比下去了,那么她就可以比你上好的高中。你就被她永远的踩在脚下。因此我们因该学会努力,把那些在我们之上的人踩在我们的脚下。

世界绝不会因为你做了什么而改变,但是你却因世界而改变。

名著浮士德读后感9

《浮士德》,著名作家歌德的作品。整篇文章充满着悲剧色彩。以浮士德的思想为线索,围绕浮士德引发了一件又一件的悲剧。这篇诗剧中,魔鬼魔菲斯特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浮士德确实为核心,但其影响力远远不如魔菲斯特。因为他,所以浮士德更加突出。

魔鬼魔菲斯特认为人类是无法满足的。他们最终必会堕落于他们的贪婪。而上帝却认为尽管人类在追求的途中难免会犯错误,但最终能够得到真理。于是魔鬼与上帝打赌,下到人间去诱惑浮士德。

浮士德为了寻求新生活,与魔鬼魔菲斯特签约,把自己的灵魂抵押给魔鬼,而魔鬼则满足浮士德的一切要求,如果有一天,浮士德认为自己满足了,那么他的灵魂就归魔鬼所有。

于是魔鬼用自己的魔法,让浮士德有了一番奇特的经历,他尝过了爱情的欢乐与辛酸,在治理国家中显过身手,在沙场上立过奇功,又在一片沙滩上建立起人间乐园……就在他沉醉在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中时,他不由地说,自己已经得到满足。就这样,魔鬼收走了他的灵魂,可就在这时,天使赶来,挽救了浮士德的灵魂。这就是大体的情节。

魔菲斯特,书中的魔鬼,我心中的偶像。

浮士德虽然为本文主人公,具有其独特的个性,但是性格上的特点却不如魔菲斯特如此的鲜明。

因为是魔鬼。所以他有着一切人所有的坏品质。我认为,他是人,亦是魔鬼,他将人们内心的邪恶表现在了脸上。而人们只是将其掩藏在心中罢了。

魔菲斯特亦是人的代表。只有他,也只能是他才可以真正的体现一个人的本质。因为他,所以浮士德更加突出。

他的言行举止,处处符合他——一个魔鬼应有的损人利己行为。

他喜欢突然邪邪地笑,扬起嘴角,造出一个“魔菲斯特式的笑容”这个专有名词;他喜欢一本正经地整人,不留一丝痕迹;他能见死不救,无论你是官大或权重;他能杀人不眨眼,居高临下的瞥你一眼,让你尊严尽丧。一切的一切,都因为他是魔菲斯特,是魔鬼。

可即使他是个魔鬼,又能说明什么呢?他邪恶?他坏?

他可以在夜深人静时,静静地思考别人的事,他能为了自己一族,在上帝面前不卑不亢,他能轻蔑地对人类说:“造孽的不是人类自己吗?”他能在别人急得团团转的时候跑出来逗他开心。

真是个奇怪的魔鬼,奇怪到让你禁不住要爱他一下,相比之下表面上善良、可爱、无私,高尚的人类和上帝却原形毕露。

野心、政权、阵风麦芒。贪婪财宝,恶狗扑食。表面称兄道弟,暗地互相猜忌。表面谦和礼让,暗地私打算盘。遇到苦活累活,推给别人,嘴里还嚷着要给别人锻炼。遇到困难杂事推给别人,嘴里还嚷着要给别人邀功请赏。

所以,我认为浮士德虽未主人公。但这篇诗剧成功之处在于魔鬼,在于魔鬼个性的鲜明。在于魔鬼邪恶,在于魔鬼跃然纸上,直触心底黑暗的嘴角一笑。

名著浮士德读后感10

在年轻时,歌德说他的作品包含着他生活中的全部欢乐和痛苦,而且——完全像靡非斯特一样——他是在利用自己的艺术,把自己那恶魔般的本性,自己的那颗灵魂转述给周围世界。“抱怨人类的命运,我已经厌倦于这么做了,我只是在实实在在地描绘人,好让人们从他身上看到自己。如果他们看到以后感到不安,那么怎么办,那就让他们去更加不安好了。”

生命的整和。浮士德老博士在书斋晚年中,只感到迷茫和空虚,那些脱离现实的知识,又只使他获得了一副博学的头脑,却没有使他获得生存的力量,这是生命中的老年。靡非斯特为了获得与天帝打赌的胜利,步步引诱浮士德,将年老的浮士德变得年轻,让他经历了两次爱情、宫廷、美的幻梦,征服自然,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这是生命中的年轻时代。瓦格纳创造的精神世界是完整且智慧还强于常人,只是没有得到实体的小人,应该算是生命之初。这三部分的整和,创造了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其中的特质内容不尽相同,下面谈谈自己的浅见:

作品以一个人类普遍关注的问题——人类对自身的迷惘为启,而这种深省多是人至重重暮年时所发。深思的结果也只能是对生命的无奈。所以,这种自然贴近生活,关于你我的问题让读者也将自己的生命融入,一起来思考,共同来关注,发现问题,寻求启发。人的一生涵盖了许多,回过头来想想却又寥寥。理想中的“我”与现实中的“我”达成协调一致,应该说是人类追求的目标。而理想的“我”越飞越高,让另一个“我”不停地追赶,永远不满足,似乎也永远不会达到理想中的“我”。人们正是这种不断的执着的追求中认识自己。生命在哲学意义上的长短应该是由这种追求所带来的价值决定。生命的意义在于实现理想,证实价值。

老浮在听到人们拥颂他后,希望以后自己的能力拯救病苦中的人们,他说:“今天即将结束,明天还要开始,假如我有凌霄的翅膀,能去追随太阳,将眼前的景致永远留住,那有多好!可是,太阳不因我的美梦而隐退,肉体不因我的渴求而长出羽翼。精神上的追求和现实中的真实,难求一致呀!”得到美好的东西总想与人分享,看到悲痛的东西总想替人分担,多么高尚的情怀,但你的能力有限,有时只能苦苦承受这些自己压在自己身上的不能让更多的人体味到的美好,让痛苦的人不再伤心的重担。人们苦苦受着精神的煎熬。想行动,却举步维艰。生命的力量告诉我们,仅凭头脑中的所思所想所不能创造一切的,只有行动,才有希望。于是,人们不懈的努力。很多东西,当我们意识到时,已经是时过境迁或者事过境迁,而老浮则算是“幸运”的一个。

魔鬼靡非斯特让老浮返回年轻时代。在靡非斯特的诱-惑下,浮士德爱上了玛甘泪,在他们的美好憧憬中,浮还是失去了她,快乐与享乐不是长久的,人生的终极意义不在吃苦,也不在享乐,而是每一天都比昨天进步。在这个意义上说,就要不断努力,才能找到至高无上的存在,在经历了这段刻骨铭心的痛楚之后,浮士德又重新焕发了精神,他认为活着就要不志追求,不懈努力,那种至高无上的存在才是自己的奋斗目标。这种认识的宽泛性、概念化,不得不说是因为浮士德取得短暂欢乐大受靡非斯特的帮助,没有自己太多的努力,故而这种认识是理想中的境界。

再往下看,浮以自己的力量为主导,经过很多环节找到的海伦。与海伦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却被儿子搞得完全破碎,这一次的痛苦是一次经历了千辛万苦的彻底失败,他对希腊古典美的追求也以悲剧结束,留给他深深印象的恐怕更多的是自己的奋争过程,而那些所谓的美,快乐都离他而去。这就是努力后的极短暂的所谓“成功时刻”。

在这里,我要感谢浮士德,让我不再为渴求成功所累,过程才是人生价值的关键,而成功只能被看作更高价值实现的起点。这样,你才能不断汲取力量,不断提高自己,向至上迈进。生命原来如此美丽,它没有给你任何所谓的痛苦,而是让你充分展示自己。

1048206